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新华社南京9月11日电题:中国千年中秋文化在挑战中续写家国情怀 新华社记者刘巍巍 孙彬 “中秋的夜晚,老人指着天上的月亮讲‘兔儿爷’,讲月中的嫦娥,引得孩子们睁大眼睛盼着奇迹出现,想看看‘兔儿爷’长什么样。”中秋来临之际,在位于苏、皖、浙三省交界处的天目湖畔,两位年届七旬的老人沐浴在温泉水中回忆几十年前的中秋往事。 这对老夫妇告诉记者,他们是江苏无锡人,这个中秋节在外地的儿女们因工作加班无法回家,于是几个孩子提前为他们报了一个温泉旅游团,让二老在健康之旅中享受节日的快乐。 无锡老两口的过节方式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随着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传统的家庭结构和过节方式逐渐被打破,中国民众在传承古老民俗的同时,通过更多的现代生活元素诠释中秋文化的家国意识和人文精神,寄托中华民族对美满的憧憬和对团圆的祝福。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早在唐朝时就正式成为节日,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人祭月、拜月有着直接的关系,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与中秋相关的神话故事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秋节作为民族节庆活动能穿越千年而兴盛不衰,因其以家庭为主体、以国家为载体,象征合家团圆,举国同庆,是一个融个人情怀与家国意识于一体的节日。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中秋节在增强中华传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显现。从2007年开始,中国将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享受亲人和朋友的相聚。 “每逢中秋,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和家人在庭院里支一张桌子,上面摆上月饼、水果,全家人坐在一起聊天。等月亮出来以后,才能吃月饼,邻里间还会互送一些水果。”苏州市民李晶说,“中秋团圆文化特有的家国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丢掉。”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急促,异地亲人的团聚变成了一件一年一次、甚至几年一次的奢侈享受,传统中秋佳节的“合家团圆”寓意遭到严峻的现实挑战。 “中秋3天假期太短了,回去一趟时间都花在路上了。”中秋节自古讲究月圆人团圆,可对于老家在东北的韩丽来说,这已经是第7个独自在杭州度过的中秋节了。每当杭州的大街小巷悬挂起庆祝中秋的各种布景装饰时,韩丽更觉孤单。她告诉记者,中秋节对她来说是个可以短暂休整的小假期,然后就得迎接更紧张的竞争与压力。“这就是生活,”韩丽笑道,“生活总有许多无奈。” 中秋前夕,某网站做了一项调查:“中秋大家回家过吗?”被访网民中表示“回去,跟家人一起吃月饼”的仅占20%,回答“不回去”的网民数量是其2倍,这些网民大多在距家遥远的陌生城市打拼,即使是最让人萌生思乡之情的中秋,他们也不得不选择“千里共婵娟”。 纵使时空的阻隔为异乡客的中秋蒙上了些许伤感色彩,但更多的民众则在对中秋文化和历史习俗的传播推广中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 通过信息化手段了解中秋文化、感受传统氛围已成为众多年轻人的“新民俗”。记者在互联网上看到,有的网民自发在微博上对中秋节的风俗进行知识普及,有的网民分享自己制作月饼的过程,还有的网民在博客上倡议,中秋节当天关闭公共灯光,“哪怕只有一个小时,为市民营造赏月的好氛围”,并希望“当天家长关掉电视,陪孩子过一个充满月光的中秋节”。 今年上半年,韩丽用自己的工资给父母买了一台配备摄像头的电脑,这次过中秋就派上了用场,“与家人望着同一轮圆月,从摄像头中团圆,聊天、问候、祝福,不也是现代社会的非典型浪漫嘛。” 在韩丽等人通过种种方式与家人共享中秋团圆的同时,一些人却在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中把对“家”的认识不断升华。记者中秋假期在苏州、常州等地的爱心献血点看到,不少夫妻、情侣、同事等结伴参加无偿献血,成为这个中秋节中充满爱心的时尚过节新方式。 在苏州古城区的一家爱心献血屋,不愿透露具体名字的湖北籍沈先生一大早便在妻子陪伴下献血400毫升。他说,选在中秋节献血,就是希望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不能与老家的亲人团聚,就通过献血为祖国大家庭做点事”。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邵晓莹认为,“中秋节以独特生动的民俗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节庆图式,传导和承载了一种家国意识和人文精神,在现代化实践中不断发掘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的中秋节庆方式,有助于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完) 已同步至 还是那片枫叶的微博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