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名海外华人三十余载的“新华缘”

2011-11-10 12:16| 发布者: 还是那片枫叶| 查看: 1321| 评论: 0|原作者: 还是那片枫叶

摘要: 新华社的海外分社建设,始于60多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前,新华社仅有4个境外分社;在建社80周年的今天,新华社已在世界各地建立起162个境外分社。 新华社记者 ...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张源培 许林贵)新华社的海外分社建设,始于60多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前,新华社仅有4个境外分社;在建社80周年的今天,新华社已在世界各地建立起162个境外分社。

新华社记者在海外开展工作离不开当地华人华侨的帮助。驻外记者有任期,华人华侨却是在海外“常驻”,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新华社海外分支机构发展历程的见证者。

远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的国泰金融集团公司董事长邓煦平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哥斯达黎加2007年6月才正式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新华社在哥斯达黎加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

据邓煦平回忆,1979年2月,新华社记者林民忠、林美芳夫妇从巴拿马开车入境哥斯达黎加,筹备组建圣何塞分社。“我记得很清楚。因为他们来的时候,我的大儿子邓浩荣刚刚出生。我觉得哥斯达黎加的新华社分社是跟我儿子同一个时间诞生的。”邓先生在新华社建社80周年之际接受电话采访时说。

邓煦平说,那时邓家创业条件艰苦,而且两国尚未建交,政治环境压力比较大,但他几乎每天都跟代表北京官方的新华社记者在一起。由于台湾当局的干扰,林氏夫妇回国休假后,哥方没有立即批准他们回去工作,有一段时间邓先生就成了圣何塞分社的“代管”。

“大概有近一年的时间,都是由我和我的家人,包括我太太,我婆婆,我母亲帮忙照料分社事务。我每天都要整理邮箱,按时取《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中国画报》等。”他说。

除了日常事务,邓煦平还担起了临时报道员的工作。“那个时候,没有电脑和网络,往中国发新闻,都是通过打孔的电报机发代码的。记得有一次,一条体育稿件,就十几个字,我打了一个晚上。”他说。

30多年过去了,驻外记者换了一拨又一拨,但邓先生与新华社的交情始终没有改变,他能随口说出所有曾经在哥斯达黎加工作的新华社记者名字。

“建交前,新华社就是我们华人华侨在海外的祖国之家”。邓先生说,与中国建交前,圣何塞分社是中国在当地唯一的合法代表组织,充当了“半个领事馆”的作用。侨胞有事情都会找新华社,中国国庆、春节等节日,也会和新华社记者一起过。

邓先生说,2007年6月以后,随着中国大使馆的设立,新华社分社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开展新闻报道上,虽然角色稍有变化,但分社记者与当地华人华侨的感情没有变。

邓先生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记者开始到国外工作,他们的想法、看法还有做法都跟以前的老记者不一样。“现在的新华社也开始发展本地化,使用本地雇员,这些都非常好”。

邓煦平说,今年新华社拉美总分社及所辖的14个分社在哥斯达黎加召开工作会议的时候,总分社社长潘国俊向其他分社同志介绍他时说:“邓先生是半个新华社记者,是一个真正的新华人”

“听到这样的介绍,我很感动。30多年过去了,新华社在海外的发展逐步壮大,我们华人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完)


飞过

傲慢

番茄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华 发 新 闻 热 点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7 02: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