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评论:中国经济需要更多的“底气”

2014-8-24 20:34| 发布者: 黄小编| 查看: 273| 评论: 0|原作者: 黄小编

摘要: 普通公众未必具备政治家那样的眼光,可以根据潜在的发展势头,预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但公众也是敏感的,总是能够透过生活中的每一点变化,感受到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由此带来愉悦的体验和乐观的预期。

     来源:北京青年报

  普通公众未必具备政治家那样的眼光,可以根据潜在的发展势头,预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但公众也是敏感的,总是能够透过生活中的每一点变化,感受到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由此带来愉悦的体验和乐观的预期。因此,中国社会要获得发展的信心,不仅需要总理“有底气”,更需要公众对未来的发展“有底气”。

  8月22日,李克强总理视察中国铁路总公司时说:我每次出访都推销中国装备,推销中国高铁时心里特别有底气。

  舆论对中国高铁的评价,经历了过山车似的剧烈变化。伴随“7·23动车事故”和刘志军的贪腐落马,中国高铁建设受到激烈的质疑和批评,一时间几乎成为体制弊端的标本。但随着中国成为首个实现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公众开始逐渐直接体会到高铁带来的方便、快捷、高效,对高铁的评价发生逆转。

  与此同时,公众更关心的是,高铁蕴涵的巨大潜力,何时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仍在亏损运行的高铁,何时能够实现扭亏为盈,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高铁超常规发展而累积,现在由中铁总公司承接的巨额债务,究竟将以什么方式消化、偿还;以跨国铁路建设为重要支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何时能从充满想象空间的蓝图,转变为真实的场景……

  应该说,李克强总理的“底气”说,是在视察中铁总公司时的表态,不排除有鼓劲、打气之意。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由于中国高铁发展过程中,对世界最先进的铁路技术,采取了独特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路径,确实使中国高铁具备了巨大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同时,在积极推动中国高铁技术输出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也从战略角度提供了政治支持,李克强总理对中国高铁的“推销”,就是这种支持的最显著的实例。就此而言,李克强总理表态对推销中国高铁“特别有底气”,也确实有着充分的依据和实力的支撑。

  其实不仅高铁,中国在多项技术领域都在发生着从跟随到领先,从山寨到原创的悄然转变,中国在电子产品、通信设备、装备制造等领域,都实现了产量、产值的世界第一,同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虽然艰难,但也积累着实质的变化,即使最为人诟病的汽车产业,随着实力的积累和观念的转变,也在逐步通过创新、并购等手段,努力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逆袭”。

  环顾世界,除了几个老牌的欧洲工业大国,所有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几乎都经历了类似的从模仿、跟随,到创新、领先的过程,日本、韩国则是时间、空间上都与我们最近的榜样。中国公众曾经经历了从“哈日”到“哈韩”的心理转变,现在似乎也是时候“哈”一“哈”自己了。

  当然,普通公众未必具备政治家那样的眼光,可以根据潜在的发展势头,预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但公众同时也是敏感的,总是能够透过生活中的每一点变化,感受到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由此带来愉悦的体验和乐观的预期。因此,中国社会要获得发展的信心,不仅需要总理“有底气”,更需要公众对未来的发展“有底气”。为此,就需要中国经济在更多方面表现出可以实在感受到的进步,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像体会高铁的“好处”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带来的方便、快捷、高效。(本报评论员 张天蔚)


飞过

傲慢

番茄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华 发 新 闻 热 点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5-5 03: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