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你好,我是南京市城管局市政110,我姓姜,市民发现有个井盖丢失,我已在现场设置警示牌,经辨别是你单位产权设施,请立即安排人员修复……”这位头发花白,说话中气十足的男子,名叫姜新会,是南京市城管局市政综管处的“窨井专管员”。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南京主城区的37万多个窨井盖打交道。井盖丢了或者破损,到底是哪家单位的管养责任呢?老姜来到现场,很快就有了鉴定结果。十分复杂的井下情况,酷暑严寒中枯燥的重复,高速行驶车辆带来的危险……这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但他已经坚守了13年。“城市设施完好、市民出行安全,我觉得挺快乐。”姜新会说。 井盖破了,明眼辨产权 2月11日上午,姜新会接到了市民投诉,中山北路的一个十字路口附近有一个窨井盖子丢失,造成了安全隐患。 接到投诉后,姜新会开着巡逻车立即出发,不出半小时,便来到现场。这是位于十字路口慢车道上的方形窨井,井盖已经丢失,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电线,路过的车辆及行人稍有不慎,很可能会摔伤。 这是哪家单位管辖的窨井呢?姜新会打开后车盖,从他的“百宝箱”中取出警示牌放在井边,仔细分析了井中千头万绪的电线,不一会儿就根据线路走向找到了产权单位。果不其然,对方接到电话后表示,将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整修和处置。 2013年初开始,南京主城各区都设置了窨井应急联动处置人员。在此前的十多年时间里,南京主城区的37万个井盖发生投诉主要都是老姜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辨别产权单位,落实修复。 年复一年,老姜不仅摸熟了主城区的每条道路及窨井,也总结出了一套经验:市政系统的下水井一般都在快慢车道上,人行道上的几乎都是社会下水井;如果根据井下电线不好判断,就下到井内继续查看,直到找到产权归属;如果到现场找不到被投诉的窨井,就干脆将投诉人接来辨认寻找…… “好几家单位共同管养的联合通讯井是最难处理的。最早我都是叫来所有产权单位到现场勘查,效率低且容易推诿扯皮,现在干脆‘轮流坐庄’,每次处理只通知其中一家前来,等年底时给各家发去账目明细,反而高效公正、让人信服。”姜新会说。 回到办公室,老姜将每一条处置情况及对方联系方式都记录在台账中。“一是便于查漏补缺,二是方便日后联系产权单位。”老姜说。翻开厚厚的台账,类似的投诉在过去的13年中,共有2.7万余个,现场处置完成率100%。 3部电话,24小时开机 姜新会的3部投诉电话24小时开机、全年无休,每天接到的求助电话五花八门,但他都会尽力帮忙。有时候是暴雨天帮女大学生从窨井里捡MP3,有时候大半夜打捞落进窨井的小狗……一些窨井盖之外的路面工作,他也总是有求必应。 2月11日,老姜接到投诉称,在江东北路一处路面井盖丢失,造成了新车损坏。然而,老姜前往查看,却发现市民投诉的是一处沟槽。 随老姜来到现场的记者好奇地问:“这是沟槽,也需要你来管吗?”姜新会笑着说:“虽然我是‘井盖管家’,但只要接到了市民投诉,哪怕不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也不该推诿。” 老姜分别请来施工单位负责人查看,两家单位都说是归另一家管。又找来相关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10来个管理人员一起协商,在零下5摄氏度的寒风中整整处理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去年夏天汛期的一天早上,南京幕府山附近的一处井盖被从山上冲下来的雨水冲走,即使设置了警示牌也很快被大风大雨吹跑,行人很容易遇到危险。在现场进行井盖鉴定的老姜充当起了“人肉警示牌”,漫天的大雨浇得他浑身湿透,一小时后产权单位前来处理,他才赶紧奔赴下一个任务。 除了辛苦,这份工作有时候还会带来一些委屈和风险。有时候,投诉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对赶到现场的老姜发一通脾气。他不仅不辩驳,还要耐心解释安慰。“我代表着城管甚至政府工作人员形象,要是反驳,只会小事化大。”老姜说。 尽心尽力,防井盖伤人 特别是在每年汛期的时候,各地井盖伤人的报道,常见诸报端。而一些悲剧现场,姜新会总是因为工作的缘故亲眼目睹。“我希望把工作干好,减少这些悲剧的发生。”在老姜看来,这是他工作的动力之一。 也有感人的场景。2007年7月的一天晚上,一位老大爷骑车路过南京中央门附近时,发现一个缺失盖子的窨井就赶紧报修。虽然是夜晚,但是“火炉”南京的马路仍然热浪滚滚。赶到现场的姜新会看到,在昏黄的路灯下,老人在等他,身旁不时有车辆飞驰而过,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横在缺失了窨井盖的黑洞上,以防止行人遇险。 2006年的一个冬天,姜新会正准备上床休息,突然接到一个投诉电话,说在凤台南路上的马路中间缺失了一个窨井盖。由于路远,等他赶到那边的时候,已经过去快40分钟了。只见路中间缺失的窨井盖旁边横着一辆摩托车,车灯大开着,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男子一边跺脚一边哈气,正站在旁边当路标,而身旁的妻子怀里还抱着一个小孩。“这么多普通市民都有这样的觉悟,我们城市管理人员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好这件事呢?”姜新会说。 市民尤先生告诉记者,他报警后不久,就收到了老姜的电话。“在现场,他完全可以先走,让管辖单位处置,但他一直协调到最后,让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感觉很温暖。”尤先生说,通过老姜,他改变了对城管人员的偏见。 “城市设施完好、市民出行安全,是我的职业梦想。”姜新会说,“如果工作能让百姓感到满意,我就会从心底里感到很快乐。”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