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题:“常回家看看”:中国期待用法守住过年传统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 姬少亭 21岁的喻洁是上海某高档饭店的女服务员,她要在7日这一天踏上回家之路,赶在中国传统新年到来之前与家人团圆。按照中国习俗,与喻洁一样要在除夕前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的年轻人数以亿计。 “火车票太难买,我不得不分两段,从上海到武汉坐动车,从武汉到湖南岳阳老家再坐高铁。最快周四晚上就能见到我的父母了。”喻洁说。 中国在去年12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大幅增加法条内容,特别是将“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也写进法中。新修订的法律将于2013年7月1日正式生效。 上海立法研究所专家沈国明教授说,最早这一条款的动议来自民间,地方省级立法中先出现了类似表述,最终进入全国人大修法程序。 但“常回家看看”的美好愿望并不是一部法律能够完全规定下来的。中国的现实是:超过2.5亿的农民工群体进城务工,他们出生在农村,但在城市工作生活,一般只有每年农历春节,才能有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无法与父母见面。 有关部门预计,今年中国“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34.07亿人次,同比增长8.6%。“回家”已成为中国人每到传统新年就不得不面对的“国民难题”,它受制于中国企业的用工制度、铁路的运载能力,甚至是变化多端的天气、高科技的“屏障”等。 “今年,我和十多个同事一起在网上抢票,但是技术不如别人根本抢不到,后来就研究电话订票,一个男同事用反复拨号的办法,试了100多次打进了一个电话,最后十多个同事中我最幸运,订到唯一一张7日上午的火车票。”喻洁这样描述。 因为有了网上订票系统,喻洁的回家之路反而变得更“提心吊胆”。 “这是我在上海打工两年多来,第一次一个人坐火车回家,以前都是几个同事结伴而行;但今年订票太难了,大家根本买不到一块儿去,我和姐妹们要分几路回家,有的不得不花1000多元坐飞机,那相当于我们半个月的工资啊。”她说。 喻洁用中国热门的喜剧电影《人在囧途》来比喻自己今年的回家路。“电影里那个演打工仔的王宝强,几乎和我今天的回家路一样难,电影里的人物也是转道湖北武汉,再回湖南长沙,一路历险。” 在喻洁工作的高档饭店里共有100多名外来务工者,今年他们有半数可以在除夕前回家过年,其余则要留下来加班,到节后才能回家。而在每年夏季,这家饭店的老板还会安排一次员工轮流回家探亲。 这种“一年两次回家”的企业制度,在北京和上海等特大城市的餐饮行业中还是比较“优越”的。喻洁和她的同事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探亲假,她才放弃了其他一些工资更高的饭店工作,安心留在这家饭店里。 “理想的回家频率是一周一次,如果是在同省的大城市发展,那还有可能,如果要坚持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工作,就只能减少回家次数。”喻洁告诉记者。 沈国明教授分析,企业主适度调节用工制度,符合“常回家看看”入法的精神,而更重要的是符合道德和良心。他分析,“常回家看看”入法是一种“倡议型”立法,具体执法很难进行。作为立法者,一定希望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力量能够在法律以外,发挥更有效的社会治理作用。 与“回家难”相对应的是中国乡村以千万计的“空巢”老年家庭及衍生出的“留守儿童”问题。 民政部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城乡空巢家庭已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 沈国明认为,受制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社保等制度的局限性,无法在短期内通过一两部立法或出台新政策来解决所有问题,更全面、更深入的改革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专家同时指出,也应对中国年轻一代坚守传统伦理道德的能力抱持信心。(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