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潘林青 刘劼)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3日发表的《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说,从2000年至2009年,中国已免除35个非洲国家的312笔债务,总计189.6亿元人民币。
白皮书说,中国政府一贯支持非洲国家的减债努力,帮助非洲国家减轻对华债务负担。上述减债举措,体现了中国帮助非洲实现发展的愿望和决心,也推动了国际社会对非减债进程。
中国还积极援建非洲国家公共福利设施。白皮书说,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了一大批低造价住房、打井供水、污水处理、广播电视和通讯设施等公共福利项目,对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比如,塞舌尔、莫桑比克、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的低造价住房项目,改善了当地民众居住条件;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赤道几内亚的打井项目、坦桑尼亚查林兹供水系统、尼日尔津德尔供水工程等,解决了当地居民生活用水问题;赤道几内亚国家电视中心,满足了当地电视信号传输、覆盖的需求。(完)
相关新闻:帮助非洲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是中非农业合作根本目的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潘林青 刘劼)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3日发表的《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说,粮食安全关系到非洲的稳定发展和脱贫减困。中国始终将帮助非洲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中非农业合作的根本目的。
白皮书说,农业是大部分非洲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中非经贸合作的优先领域。中非农业合作的主要领域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养殖业、农业实用技术交流和转让、农产品加工和储运等。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为非洲援建农业技术试验站、推广站、农场等农业项目142个,启动1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并向非洲国家提供大批农用物资、农业设备。
为帮助提升非洲民生水准,中国还致力于改善非洲医疗卫生条件。白皮书说,援建医院、派遣医疗队、提供药品和医疗物资援助,是中国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主要措施。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了54所医院,设立30个疟疾防治中心,向35个非洲国家提供价值约2亿元人民币的抗疟药品。
白皮书说,中国与非洲积极开展减灾、救灾领域的人员交流、技术合作以及经验共享。当非洲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和战乱影响时,中国坚持及时向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随着国力提升,中国对非洲的人道主义援助力度不断加大。(完)
中国在非洲援建五百余个基础设施项目
|
|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林晖 王亚光)中国国务院新闻办23日发表的《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指出,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了50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
白皮书指出,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很多非洲国家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非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重视支持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援助、工程承包、投资合作、扩大融资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兴建住宅、公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通讯、电力、给排水、医院等基础设施,对非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提供了大量优惠性质贷款,并支持中国金融机构扩大对非洲商业贷款规模。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非融资力度。2007年至2009年,中国向非洲提供了50亿美元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2010年至2012年,中国计划向非洲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优惠性质贷款支持的在建大型项目,包括毛里求斯机场、赤道几内亚马拉博住宅、加纳布维水电站等。
白皮书说,在非洲的中国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从事惠及当地民众的公益事业,赢得了所在国政府、公众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捐资修路、架桥、打水井、建医院、盖学校、捐赠物资,为当地社区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完)
|
中国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员超三万人次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林晖 战艳)国务院新闻办23日发布的《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说,截至2010年6月,中国为非洲国家培训了各类人员3万多人次,帮助非洲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
白皮书介绍,培训内容涵盖经济、公共行政管理、农牧渔业、医疗卫生、科技、环保等20多个领域。另外,中国在非企业通过建立培训中心、在职培训、选派优秀员工赴华培训等方式,为所在国培训大批熟练技术人员。
白皮书指出,发展是非洲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技术和人才的匮乏是制约非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洲发展能力建设,通过与非洲国家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向非洲派遣援外专家和青年志愿者等,努力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截至2009年底,中国提供援助在非洲建成107所学校,向29465人次非洲留学生提供了政府奖学金,为非洲培养了大量人才。
中国还在许多非洲国家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编织、刺绣、皮革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例如,中国为利比里亚战后难民、辍学学生、贫困农民举办了多期竹藤编技术培训班,推动当地竹藤产业发展。竹藤编培训班学员通过出售自制产品,月收入可达150美元,有效改善了生活条件。
白皮书说,截至2009年底,中国向33个非洲国家派遣了104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帮助非洲国家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等。向非洲派出青年志愿者312名,提供了汉语教学、医疗卫生、体育教学、计算机培训、国际救援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完)
|
今年前十一个月中非贸易额同比增长百分之四十三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林晖 陈思武)中国国务院新闻办23日发布的《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介绍,今年前11个月中非贸易额达1148.1亿美元,同比增长43.5%。
白皮书说,伴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和交往的增多,中非贸易规模日益扩大。1950年,中非双边贸易额仅为1214万美元。2000年迈上百亿美元台阶后,中非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8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中非贸易呈现良好的恢复发展态势。
白皮书指出,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中非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继进入对方市场。2000年以来,中国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机电产品对非出口显著增长,商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大幅提高。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近年来也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非洲农产品对华出口增长加快。
白皮书说,多年来中国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推进贸易便利化,推动中非贸易全面综合平衡发展。中国已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加强在海关、税务、检验检疫等领域的合作,为中非贸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为支持非洲国家扩大对华出口,从2005年起,中国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对华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白皮书介绍,截至2010年7月,受惠商品已扩大到4700多个税目,今后将逐步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全部税目95%的商品。在零关税政策带动下,非洲受惠商品对华出口快速增长。从2005年至2010年6月底,中国在零关税待遇项下累计进口非洲商品13.2亿美元。
白皮书认为,当前中国和非洲同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市场需求旺盛,中非贸易具有很大潜力。就中国而言,非洲原油、矿产、钢材、农产品等商品对华出口,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出积极作用。就非洲而言,中国的产品和技术适合非洲发展的需要,中国巨大的市场也为非洲产品提供了广阔空间。(完)
|
截至二00九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达九十三亿美元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林晖 曹筱凡)中国国务院新闻办23日发布的《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介绍,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达93.3亿美元。
白皮书指出,2000年以来中国对非投资快速增长,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中国对非投资分布在49个非洲国家,涉及采矿、金融、制造、建筑、旅游、农林牧渔业等领域。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从业者等均在非洲投资兴业,各有所长,相互补益。
白皮书说,中国正在赞比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建设6个经贸合作区。经贸合作区由中国企业在双方政府支持下进行合作区的基础设施开发,并负责招商,吸引中外企业入驻,逐步形成产业集群。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在非洲设立的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目前已引进13家企业,涉及采矿、勘探、有色金属加工、化工、建筑等领域,完成实际投资6亿美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
2007年6月,中国金融机构设立的专门用于支持国内企业对非投资的股权基金——中非发展基金正式成立。白皮书介绍,基金成立3年来已决策投资30多个项目,涉及农业开发、机械制造、电力、建材、工业园区、矿业、港口物流等领域。目前基金一期10亿美元额度已安排完毕,将逐步扩大到50亿美元。
白皮书说,在资源领域的开发合作是中非投资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国企业严格遵循国际规则,采取公开透明、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不垄断、不排他,与非洲国家和国际企业共同开发、利用资源。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拓宽了非洲发展的资金来源,提升了资源价值,也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欢迎。
白皮书指出,近年来随着非洲经济发展和中国市场潜力扩大,非洲企业对华投资日渐活跃。其中,毛里求斯、南非、塞舌尔、尼日利亚、突尼斯等是非洲主要的对华投资国家。截至2009年底,非洲国家累计对华直接投资99.3亿美元,涉及石油化工、机械电子、交通通讯等领域。非洲对华投资体现了优势互补,也带动了中国对非洲和其他地区的商品出口。(完)
|
本文内容由 还是那片枫叶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