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田径)通讯:奔跑是一种生活态度——记马赛马拉马拉松比赛 新华社内罗毕11月20日电通讯:奔跑是一种生活态度——记马赛马拉马拉松比赛 新华社记者宋晨 还有不到1公里,瑞典人约翰将抵达他第一次半程马拉松的终点。 “我当时还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他双颊泛红,额头挂满汗珠,干裂的小细纹爬满整个嘴唇,上身前倾,腿像灌了水泥一样,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布满青草和石砾的路上一步步向前挪动,对终点的渴望成为他唯一的动力。 “我不是个运动员,这是我第一次尝试跑半程马拉松。”赛后,已经平复了呼吸的约翰说。 马赛马拉是一块让世界惊叹的传奇之地,不仅因为它是“非洲五大兽”的家乡,更重要的是每年7-8月,大批角马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草原横渡马拉河,来到这里寻找肥美的草源,而这“角马过河”的壮观场面则被誉为新的“世界奇观”。 19日,在这块著名的传奇之地,连续举办了三届的马赛马拉马拉松比赛,又如期揭开了战幕。 每年,世界上著名的马拉松比赛足可以排满整本挂历:你可以在4月的伦敦,途经住着伊丽莎白女王的白金汉宫;10月到北京,从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跑出“万里长征”第一步;11月去纽约,在美丽的中央公园享受冲过终点的胜利。城市,街道,人群,给原本产生于鲜血和战火中的马拉松增添了无限的人文气质和节庆乐趣。 但是你想过在野外参加马拉松比赛吗? 在旷野中奔跑,混着泥土和草香的风吹过胸膛,身旁是轻盈矫捷的羚羊斑马,耳畔还回荡着马赛人清亮的歌。 “我看到了斑马。就在我跑步的路上,好几只斑马从草里跑着过来,一下子又从路中间跑了过去,”来自伦敦的8岁小男孩萨姆说。今年,他和爸爸、以及5岁的弟弟托比一起报名参加了马赛马拉5公里跑的比赛。 马赛马拉马拉松因环保而起,正如它的主题——“让河水长流”。起源于肯尼亚茅乌悬崖的马拉河, 是非洲大陆最长的河流之一,流经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总里程长达395千米,最终汇入维多利亚湖。这条河不但阻挡了角马迁徙的必经之路,从而形成壮观的过河景象;同时也是马赛人的母亲河,养育了这个部族,为他们的生活和农牧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永远都不要让河水停下来,”这是小萨姆对这次“野外跑步”主题的理解。 约翰、萨姆和更多的业余爱好者来自五湖四海,很多人住在主办方搭在马赛马拉保护区外的临时帐篷营地里,那里条件简陋,没有水电,没有厕所和淋浴,优点和缺点一样明显,就是“纯天然”。对他们来说,在旷野中奔跑甚至过夜,纯粹就是为了寻找生活的乐趣。奔跑,是他们选择的生活态度。 10点半刚过,5公里跑业余组的参赛选手们站上了起跑线。这里没有跑道,没有发令枪,只有欢跳的马赛人盛装在旁。参赛者们腰间别着“iPod”,挂着耳机,带着墨镜甚至草帽,神情愉快而放松。大旗一挥,算是比赛开始,所有人在欢呼之后,便跑走了。仿佛这不是比赛,而是一场盛大的露天派对。 30岁的日本人小岛长谷川在附近的纳罗克镇给马赛人当志愿者。她说自己在跑步的路上看见了“跳羚”。“我一点也不害怕,甚至希望它们能跑到我跟前来,这才是我在旷野里奔跑的意义所在,”她说。不在乎排名,不在乎成绩,重要的是曾经在马赛马拉草原,留下过自己奔跑的足迹,对长谷川来说,这就够了。 而专业组的比赛气氛迥然不同。除了咖啡和鲜花,肯尼亚还盛产长跑名将,尤其是马拉松选手。有统计显示,目前肯尼亚在世界男子马拉松排行榜前100名中,占据了80个席位;而女子世界排名前20的选手,也有一半来自肯尼亚。每到一处参加马拉松比赛,肯尼亚运动员绝不会空手而归,要么是包揽奖牌榜前三名,要么是干脆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纪录。 据当地媒体报道,肯尼亚田径协会目前最头疼的事,就是如何从百余位马拉松好手中,选出三人,代表这个东非国家参加明年的伦敦奥运会。 即便是站在场边等待比赛开始,这些专业选手们也绝对不苟言笑,坚毅的目光始终注视着前方。他们统一一身“短打”——背心、裤头和黄色跑鞋。短裤下露出两截纤长而有力的腿:小腿比一般人细长,一条肌肉舒展地从小腿肚伸到大腿根,膝关节突出,像两个圆球嵌在腿上。 5公里专业组的运动员出发了。经过轻微的热身,他们一起动便跑出去老远,青草味以及黑人特有的体味,挟着一阵风,拂面而来。在第一个转弯,选手们彼此还都紧紧咬住,脚下迈着同样节奏的步伐,仍旧不苟言笑,目光坚毅,注视着前方。 “快看那些人,他们简直太疯狂了。”站在旁边的一位观众惊呼。 这时,当地人约瑟夫却摇摇头说,这不是“疯狂”。他说,在肯尼亚,年轻人的失业率“相当严重”。年纪轻轻满身力气却找不到事做,残酷的现实逼得每个人都不得不“以自己的方式谋生”。于是相当一部分读书不多的年轻人便选择了跑步。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最简单”,是从小到大的“生活方式”。 “2436”号选手富兰克林·纳迈一会儿将要参加半程马拉松的比赛。他用不流利的英文告诉我,自己从20岁开始“发现跑步的天赋”,已经练了6年,到现在才算是能站在21公里比赛的起点。如果想在全程马拉松比赛里获得好成绩,以他目前的程度,还要“再练上3年”。 为了生活下去,越来越多像纳迈一样的肯尼亚年轻人站在了职业跑道上。也许,那些为“找乐”而来的外国人,永远也无法体会他们那种为了生计而奔跑的复杂心情。 奔跑是一种生活态度,取决于每个人。约翰认为,在这场马拉松里,你既可以像他这样,飞跃两块大陆,单是凭着在网上看到比赛招募选手的广告,便从瑞典专程来到陌生的肯尼亚,只为享受一场“原汁原味的旷野奔跑”;也可以像专业选手那样,为了证明自己,“坚毅、专注”地向前跑下去。两种态度不分“高低”,同样“值得尊敬”。 这正如比赛当天,帐篷营地的音响里放出的那句唱词一样,“不管你是谁,生命只有一回”。(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