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学习路上”大型网络数据库 直面问题:不回避、不掩盖 “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两年前的新一届常委见面会,习近平初登舞台,就直面问题,毫不避讳,“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中,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时指出,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执政以来,习近平面对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从不避讳,从不掩盖。 ——反腐倡廉。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指出,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 ——从严治党。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共产党内,我们党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干部身上。党培养一个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很不容易的。这些年,一些干部包括一些相当高层次的领导干部因违犯党纪国法落马,我们很痛心。我们中央的同志说起这些事都很痛心,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国家安全。2014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 ——国内经济。2013年9月5日,习近平在俄罗斯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时指出,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6%。中国也面临着地方政府债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这些问题处于可控范围之内,我们正在采取措施解决。 ——住房保障。2013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 ——北京雾霾。2014年11月,习近平在北京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致辞是谈到,这几天,我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北京的空气质量如何,希望雾霾小一些,以便让各位远方的客人到北京时感到舒适一点。我们正在全力进行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 强烈忧患:忧党忧国忧民 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和动力源。 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强烈的忧患意识。 谈党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今年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 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谈经济,“既要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2012年12月9日,刚刚履新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把广东作为其离京调研的第一站,在当地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他强调,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要充分肯定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 谈国家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今年4月15日,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 谈边海防,“强化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大局意识”。6月27日,习近平在第五次全国边海防工作会议上强调,边海防战线的全体同志要强化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大局意识,勇于作为,敢于担当,努力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防。 谈文化,“忧患着人民的忧患”。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谈外事,“五个充分估计”。11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 …… 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成功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考验的重要保证。凡是有底线思维,常怀忧患之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更稳重,更清醒,更自信的表现,凡事有备才能无患。 借古警今:牢记“决不当李自成”警示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讲过这样的一个道理:“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引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全党要有忧患意识。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常引用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诗,提醒自己“常怀忧患之思”。 此外,习近平还在多个场合,引用前人的故事、名句,借古警今,语重心长。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还告诫党员干部,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自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谈到。 “奢糜之始,危亡之渐。”习近平用“亡党亡国”来警示腐败问题的巨大危险。今年10月8日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引用《道德经》中的名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告诫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立于不败。记者 高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