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新华社朱巴7月15日电通讯:欢庆后,南苏丹面临漫长发展路 新华社记者蔺妍 李志晖 持续数天的南苏丹独立欢庆结束,首都朱巴的约翰·加朗墓园广场上仍散落着盛大庆典留下的六色纸质小国旗,百姓们已重返柴米油盐的生活。南苏丹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在欢乐庆典后面临着漫长的发展道路。 在南苏丹最发达的地段——朱巴市中心附近,中学生玛格丽特向记者展示她的家——一间当地典型的茅草屋。屋门低矮,要蹲伏才能进入,屋内的泥土墙面疙疙瘩瘩。上个月她家刚从主路上引了一根电线,这样,屋内夜晚终于能点亮一盏电灯。破旧的草屋顶上悬挂着细密的蛛网,每逢大雨便会漏雨。一张木板床,一个木箱小桌——这就是屋内的全部家当。 玛格丽特说,除市中心的小部分人外,朱巴大多数居民仍居住在这种原始的茅草屋中。她上学每年需交100苏丹镑(约合30美元)的学费,对于仅靠250镑(约76美元)月收入养活一家10口人的姨妈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然而对玛格丽特一家来说,漏雨的屋顶和学费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昂贵的饮用水才是最令人头疼的。家里从街头的运水车购买简单过滤水,5镑(约1.5美元)1桶水仅够全家喝一天,全家每月收入大半花在购水上。 而在玛格丽特的同学穆萨兰居住的“郊区”,人们大多还在喝完全没有健康保障的下雨积水。在这些村子里,许多孩子都受到疟疾、伤寒的困扰,未来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很渺茫。 今年1月苏丹南方选民在公投中选择独立以来,外国投资者开始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外部资金的迅速涌入,首先带来的是巨大的视觉反差。宝马、奔驰等高档越野车在朱巴仅有的十几公里柏油路面上拥塞时,路边的泥土上仍是层叠错落的原始茅草棚。 面对外部资金和技术,经历数十年战乱、难以得到正规教育和培训的南苏丹民众似乎还没有准备好。穆萨兰不会讲英语,她的同班同学也大多情况相似。南苏丹民间的英语普及度不高,当地人大多讲着融合各部落词汇的“朱巴阿拉伯语”。南苏丹建国后,官方用语由英阿双语改为英语,为本地人增加了就业竞争难度。目前政府部门雇佣了大批肯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籍员工,而高层职位则多被归国侨民占据。 多年战乱,南苏丹经济发展缓慢,许多领域人才紧缺。当地民众缺乏商业意识,缺乏基本技能,很多人难以胜任电工、钳工、瓦工、司机等工作,只能从事看门或清洁工作,每月薪水仅250-300苏丹镑(约76-91美元)。 在战争的阴霾下,当地部族崇尚多生多育。南苏丹中央银行法律事务部的杜比亚斯31岁,有2房妻子、3个小孩。他说,本地人有3、4个老婆也不算多,他很多朋友都有10多个小孩,“与贫富无关,这是传统”。 “穿衣一块布,吃饭一棵树,发展靠援助”,有人这样形容非洲极不发达地区的民众。赴朱巴考察的一位中国农业专家说,未开放的非洲大陆繁衍着一种快乐文明,不同于急迫的工业文明。机械化、现代化的突然涌入,或许会对这片处女地带来巨大冲击,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他认为,若能循序渐进,或许这里发展得会更加平衡健康,“可谁有这样的耐心呢”? 为让本地人加入发展的大潮,南苏丹政府已与多个国家商谈了教育投资和培训项目,希望推动教育的普及。香港投资商胡国荣说,部落首领在出租土地时,往往会降低租金,但要求对方建设学校、开展培训并雇佣一定比例的当地人。“互利双赢,才能长久发展。”胡国荣欣然答应了这些条件。 中学生穆萨兰说,南苏丹现在刚刚起步,非常欢迎外国人,“带来新鲜商品,带来发展援助,但最重要的是提供工作岗位”。 新的国家百废待兴,穆萨兰和同学玛格丽特对未来充满希望。在过去半年里,朱巴市区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柏油马路延长了,公路两旁出现了结实的铁板房。距离穆萨兰家不远的一片尼罗河畔的临河草场,已被卖给外国投资商,两年内便会开发成休闲度假村。小姑娘们相信,朱巴会变得越来越美,自己也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完) 已同步至 还是那片枫叶的微博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