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来源:北京商报 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在走向复苏的过程中倍显坎坷。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疲弱无力,“安倍经济学”在日本的效果昙花一现,中国正在努力调整经济结构,美国二季度强势增长一度令人对未来恢复信心,但当15日数据显示9月商品零售额小幅下降之时,便带动当日及次日全球主要股市下跌,折射出全球经济复苏的脆弱以及市场信心的缺乏。在此背景下,美国财政部的一份报告为解读全球经济及政策提供了窗口。 美国复苏之路不平坦 美国财政部15日在官网公布了向国会提交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报告认为,在一季度经济增长因种种暂时性因素而受到阻遏之后,美国二季度经济增长强势反弹。今年前8月每月平均非农就业人数增至21.5万人,而去年下半年每月仅为18.5万人。联邦财政赤字继续显著收窄,今年赤字率预计仅为2.8%,而前年和去年曾达到6.8%和4.1%。 值得注意的是,跟以往实体经济惨淡而金融市场蓬勃不同,在近期实体经济复苏的同时,美国金融市场却似乎显得焦躁不安。15日,标普下跌15.21点,收于1862.49点,较9月18日的历史最高收盘价下挫7.4%。 分析认为,当日发布的9月商品零售额下跌0.3%等数据系直接诱因,显示市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信心仍然不足。 本报此前报道曾指出,在经历了2009年初触底以来持续“牛市”的五年多时间后,以阿里上市等超级IPO扎堆出现为节点,美股已经承受很大的回调压力。 欧日复苏迟滞须加码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美股的惨淡蔓延到了日本。16日,东京股市日经指数暴跌2.22%,创下四个半月来新低。 美国财政部报告认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的“三支箭”战略是摆脱持续通缩的大胆尝试,前两支箭——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在2013年收到一定效果。然而,日本经济在今年二季度却出现显著下滑。截至今年二季度的四个季度内,内需仅增长了0.1个百分点,GDP增长率的提高不超过0.1个百分点。展望未来,期待“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能够提高长期经济增长。 欧洲股市也受到美股大跌的传染,伦敦、巴黎以及法兰克福股市15日均下跌超过2.8%。 美国财政部报告认为,在后危机时代,欧元区内部需求持续疲弱,通胀一直大幅低于欧洲央行的目标水平,可能出现通缩情况,欧洲央行放宽货币政策的行动会起到一定作用,但还需要采取进一步政策。 报告同时认为,欧元区顺差占GDP的比重现在已经超过中国。在德国,内需增长一直很疲弱,经常账户余额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超过7%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本月初发布的报告称,德国2013年贸易顺差达到2740亿美元,超过中国的1830亿美元。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美国呼吁德国提高国内需求,以帮助欧洲和全球经济实现贸易平衡。一些声音认为,这显示未来德国而非中国将越来越多地承受美国的压力。IMF认为,欧元汇率走低是德国顺差超过中国的一个原因,2006年后人民币已经升值了大约30%,而欧元汇率最高被低估了15%。 中国经济增长压力大 中国股市未能幸免。16日,A股重现调整,沪深股指均出现下跌,中小板指跌1.53%,创业板指跌1.23%。 报告称,在经历了一季度的增长放缓之后,受益于保增长政策和外需,二季度实际GDP增长小幅回升,自一季度的7.4%上升至7.5%。外界普遍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长将放缓,2014年经济增长仅为7.3%,略低于官方设定的目标7.5%,2015年可能仅增长7%。 中国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称,9月CPI年率为1.6%,被认为是经济疲软的新迹象。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美国财政部报告系奥巴马政府成立以来第12次未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认为,奥巴马政府对中国汇率指责声音减少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在2005年实施了汇率改革,近两年汇率浮动区间也在扩大,而人民币近两年升值幅度很大。 但该报告仍认为人民币汇率“被明显低估”,并呼吁中国应当允许市场在决定人民币汇率上发挥更大作用,这包括在汇率浮动区间内减少干预汇市以及当市场要求汇率突破浮动区间时调整参考汇率。 刘向东认为,汇率问题不是简单的经济和贸易问题,作为央行的价格工具,汇率总是存在政治因素。美国施压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目的主要还是想给中国现存的汇率制度以威胁,按“国际标准”办事,以减小对华贸易赤字。 IMF报告也认为,虽然汇率调整促进了中国和美国的经常账户再平衡,但总体而言,汇率变动对经常账户调整的贡献相对较小。2006-2013年,美国贸易逆差以及中国的顺差已缩小一半。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