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月13日电 题:盗墓黑手伸向帝王陵 中国田野文物保护形势艰巨
新华社记者 冯国
西安警方近日宣布: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的秦始皇祖陵——秦东陵被盗案已成功告破,11件国家一级与三级文物被追缴,7名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并将移送司法处理。但是犯罪嫌疑人胆敢盗墓帝王陵的行为仍令人深思,折射出中国田野文物保护形势日益艰巨。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举世闻名,而同处一县的秦始皇父母先辈的陵区——秦东陵却一直默默无闻。2010年10月20日,其一号大墓发现一个直通墓室的30米盗洞,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西安市公安局随即成立由50余人组成的专案组展开侦破工作。
秦东陵盗墓案专案组副组长、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副局长曹楠华说,盗墓现场没留下任何直接犯罪证据,在五麻袋多物证中偶然发现的一份女性CT病历提供了重要线索,遂于2010年11月5日凌晨先后将犯罪嫌疑人齐某等4人在西安抓获,7日又赴千里外的江苏省徐州将犯罪嫌疑人徐某等3人抓获。经审讯,他们对盗掘秦东陵一号大墓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对于在犯罪嫌疑人徐某家查获的11件涉案文物,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被盗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特别是定为一级文物的28厘米高漆木高足豆更是弥足珍贵。
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袁仲一说,秦国有非常严格的“工勒其名”制度,漆木豆上“八年相邦薛君造,雍工师效,工大人申”的铭文是首次发现的孟尝君任秦相的文物材料,它对推定墓主人的身份起了关键作用。目前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说墓主就是秦昭王,但这对秦国帝王陵墓的研究仍是一大突破。
一件文物上铭文已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此前那些已无法追回的被盗、被毁文物又有多少价值呢?盗墓分子因何胆敢向长期不曾涉足的帝王陵“痛下杀手”呢?
专案组人员分析,从近年来盗墓活动由小型墓葬向大中型墓葬、尤其是帝王陵发展的客观形势看,主要是田野文物保护的社会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利益在社会上往往居于首位,在电视、网络等推动下“挖宝、藏宝致富”的社会心态目前处于居高不下之势,给盗墓分子形成了巨大的利益诱惑。
其次,全国收藏热的全面兴起,尤其是企业家收藏热的兴起,使文物成为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而一些管理不规范的文物古玩市场、民办博物馆等则让盗掘文物很容易地“洗白”,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此外,中国田野文物保护体制多数目前仍处于人防阶段,没有多少科技含量,几个人的文管所管理数十平方公里面积的大遗址早已不适应现实需要。
盗墓活动近来猖獗的主要原因还包括:司法机关目前对文物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大,对于盗墓活动的责任追究力度也不够。
专家们认为,这一案件令人深思,其发生表明中国田野文物保护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
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仲立说,要有效防止盗掘帝王陵的犯罪行为,地方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保护工作,研究新形势工作局面。
张仲立表示,盗墓发生了,就要追究有关部门或个人的责任,最重要的则是要想办法加大犯罪的成本。这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所谓刑罚里的有期徒刑,要加大具体的刑罚力度,不能出现判三(年)缓三(年)的判例;财产上要让盗墓者会出多少倍的代价,尽量避免使其铤而走险。(完)
本文内容由 还是那片枫叶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