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来源:中国网 文 / 绿杨 他是一个来自日本的青年。提起他的名字矢野浩二,也许不少中国人不大熟悉,但看到他的照片时,人们会恍然大悟,原来,频繁出现在二战题材的影视剧中的“日本鬼子兵”就是他,难怪他演得那么活灵活现呢。走近这位潇洒、俊朗、充满阳光的大男孩,人们才发现,他不仅是一个表现力丰富的性格演员,还是一个谦逊和蔼的邻家好孩子。 他是一个来自日本的青年。提起他的名字矢野浩二,也许不少中国人不大熟悉,但看到他的照片时,人们会恍然大悟,原来,频繁出现在二战题材的影视剧中的“日本鬼子兵”就是他,难怪他演得那么活灵活现呢。走近这位潇洒、俊朗、充满阳光的大男孩,人们才发现,他不仅是一个表现力丰富的性格演员,还是一个谦逊和蔼的邻家好孩子。 中日关系乍暖还寒,日本小伙儿矢野浩二却在中国拥有很高的人气,这让日本人多少有点吃惊。在网络的各种搜索引擎上,都能轻易找到10万、20万以上有关他的条目。在百度的“日韩明星”版块中, “矢野浩二吧” 的点击率一直居高不下。他的中文博客“与阳光一起灿烂”也有庞大的读者群,可见人气之盛。 最近,他被非常有影响力的杂志《Newsweek Japan》评选为“100个被世界尊敬的日本人”之一。入选者都是被媒体誉为“开拓新世界的冒险家”,因事业成功而赢得世界尊敬的日本知名人物,其中有成功的大商家、国际影星、著名作家、运动员等等。在这张星光灿烂的名单中有现在风头正劲的,如电玩游戏《口袋妖怪》之父田尻智,名演员兼导演北野武,参演过电影《最后的武士》和《艺伎回忆录》的渡边谦,原相扑手“大关”小锦;也有国际上久负盛名的,如作家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矢野浩二能与这些人并列,足以说明他国际声誉之高。 有中国朋友对他说“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恭喜恭喜)!”浩二却是一脸诚惶诚恐,整个儿一个谦虚谨慎的好孩子。 从《午夜凶铃》到《走向共和》 浩二现在片约不断,还经常应各电视台之邀做节目、当嘉宾,忙得不亦乐乎。最近刚在东北完成一部系列的情景喜剧,又要返回日本拍一部电影,然后赶赴云南拍一部电视连续剧。我的采访只好插在他去日本的前夕进行。 浩二和他的助理在一个咖啡馆的角落里安静地等着我。他很会选地方,在这里不会因为他被“粉丝”包围和索要签名而影响我的工作。握手时我能感受到他日本式的谦恭,那张中国观众已十分熟悉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浩二在荧屏上能正能邪,有时潇洒,有时嚣张,有时友善,有时凶残,有时深情款款,有时惶惑不安……应该属于表现力丰富的性格演员,然而私底下依然保持着谦逊和善解人意的本色。得知我过去从事过中日文化交流工作,立即一口一个“大前辈”地称呼着,让小老汉心中好不受用。 一个日本小伙子在中国的演艺界多年打拼,闯出一片天地,进而入选“100个被世界尊敬的日本人”,浩二所经历的绝非一般的苦辣酸甜。然而,不论怎样的往事透过咖啡的清香娓娓道来,都会变得温馨和耐人寻味。 浩二1973年出生于大阪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日本人名字中的数字通常是他的排行,但浩二并非一般人所想象的老二。“我本名并不是浩二,而是浩司。到中国后,朋友们说‘浩司’的汉语发音很像‘耗子’,我就按日语的谐音改为‘浩二’。我上面有3个姐姐,实际排行老四,大姐都有40多岁了。” “你是家中的小儿子,唯一的男孩,肯定很受宠了?” “哪里,我老爸对我要求很严,而我又到了叛逆的年龄,所以总想走出去,离家远远的。” 中国有句老话:“不是冤家不成父子。”看来日本也差不多。现在浩二长大了,开始理解父亲了,父子间不再剑拔弩张。这两年看到父亲显露老态,他心里也有一种酸酸的感觉。 19岁高中毕业后,浩二在大阪的一个酒吧里做调酒师。一次,一个熟识的客人忽然对他说:“浩二,你窝在大阪这个城市有什么出息呢?去东京当演员吧。”浩二后来回忆说:“他也许是开玩笑,但当时我觉得当演员应该很不错,不如到东京试一试吧,接着就辞掉了工作,离开大阪,加盟了东京的太阳音乐公司。”其实,那位客人也不见得是开玩笑,应该说浩二的脸棱角分明,1米75的身材“苗条”匀称,具备当艺人的良好“硬件”。虽然浩二曾自嘲上学时不被女同学注意,从来没在情人节接到过巧克力,但19岁时也已初具“帅哥”规模。至于“软件”,只需在岁月和社会的打磨下,增加一种成熟男子的气质和魅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就行了。 我告诉他,最近有些网友在网上讨论“矢野浩二与木村拓哉谁更帅”,浩二笑着摇头:“人家是巨星,我哪能跟他相比啊!”我有意逗逗他:“有不少网友认为木村个儿矮,有点‘女女しい(脂粉气)’,不如浩二阳刚。”浩二更是连连摆手,好像忘记了自己大小也是一颗“星”。 当然,他的星途没有木村那么顺利。他的第一个角色是死人,没有台词,连表情都没有。后来他还扮演过不良少年、警察等角色,他不管角色大小,都认真对待,不断地磨砺着自己的演技。他始终抱着这样一种态度:就是演死人,也能学到点东西。在《午夜凶铃》的第三部中,浩二出演丹波一彦,最终被贞子害死。这是浩二在东京所扮演的众多配角中比较出彩的一个,起码“死”得挺惊悚,让人印象深刻。 浩二回忆起东京的那段生活,最大的感受是紧张、压力很大。“那个时候挣得特别少,公司给我租的房子特别小,就只有这么一小块,只能躺在地上睡觉,没有办法做饭,也不能洗澡,用的都是公用厕所。每个月工资是3万日元(约合2000元人民币),日本的平均工资一般是20多万日元。每天一睁开眼睛,我就想,今天要怎么活下去。”要知道,在那个高消费的城市里,3万日元连吃饭都成问题。一位巴基斯坦留学生曾在电视台说,她曾用3万日元过了一个月,在场嘉宾竟一片惊呼。由此,我们大致可以估计出浩二承受的生存压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浩二经人介绍来中国拍华谊兄弟投资的《永恒恋人》。五个主要演员中,浩二是其中唯一的日本演员,那四位是安雯、陈建斌、吴越、李幼斌,现在都是名气不小的优秀演员。这是浩二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的他一句中文也听不懂,对于中国的了解仅仅是看过动画片《大闹天宫》。演完之后,浩二又回到了日本。但这次演戏的经历却给浩二留下了“很舒服”的回忆。“在中国拍戏,感觉很随意,气氛很轻松,我对那次拍戏念念不忘。回去之后,我开始跟日本进行比较。在东京,人与人之间并不是那么密切,感觉压力比较大,工作上的伙伴很难成为真正的好朋友。但在中国却不是这样,工作的伙伴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同样,浩二认真工作的态度,也给中国同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荧屏上那个痴情的日本小伙子川岛,让中国观众发现了一个异国气质的青春偶像。 2001年,浩二决定只身闯北京,当时怀揣自己的全部家当——90万日元,约合6万人民币。初到中国的日子并不容易,先是长达半年多处于“无工作状态”。“基本没有拍戏的机会,朋友也不多,中文水平非常差。”于是浩二决定先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习汉语,“那会儿基本一天到晚就是学习,我住在朝阳公园附近的六里屯,每天早上坐一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到五道口,上半天的课。中午下课就直接回家,然后复习功课、看电视,想通过看电视学习汉语,但那时电视是完全看不懂的。” 生活是艰难的,但浩二还是愿意试试在北京生存。因为他不怕吃苦,而且他发现周围的中国人很友善,不少人都会说:“はじ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初次相见,请多多关照)”和“こんにちは(你好)”、“さようなら(再见)”等简单日语,这让浩二感到很亲切。应该说,这个城市的包容、大气,也坚定了浩二在北京当“洋北漂”的信心。 浩二知道“坐吃山空”的道理,既然还没“开源”,那就只能“节流”,精打细算地使用每一分钱。他曾说最爱吃的食物是寿司和羊肉串,寿司可以寄托思乡情绪,羊肉串是廉价的蛋白质,可以补充基本营养,但也有吃不起的时候。好在有朋友照顾,时不时还有饭局可“蹭”。中国朋友知道他囊中羞涩,都抢着买单:“浩二是客人,别让他掏钱了。”于是,浩二就“客随主便”。后来他有戏拍,也就有能力回馈朋友们的“一饭之恩”了。一次在电视台回忆这段艰难而又温馨的岁月时,他的黑色幽默引发了现场一片笑声,他和朋友的故事也感动了在场的嘉宾。 浩二的时来运转是在《走向共和》里扮演明治天皇。“来中国8个月之后,《走向共和》的摄影师池小宁,也是当时我在中国仅有的三个朋友之一,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正在大观园里拍一部戏,里面需要几个日本人的角色,让我去试一试。我马上赶到那里,池小宁就把我介绍给导演张黎,张黎一见到我,就大喊‘天皇’。我当时还听不懂‘天皇’是什么意思,旁边的翻译讲给我听的时候,我马上高兴得想跳起来,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 浩二抓住了机会,一个地道日本气质的天皇给这部连续剧增添了真实、厚重的历史感。浩二引起了中国观众和中国演艺界的注意,也引起了日本媒体的关注。日本记者很感兴趣:这个无名小子是抱着什么样的信念出演日本天皇的?浩二表达了自己的决心:要为日中友好架设桥梁。日本报纸以相当大的篇幅报道浩二参演《走向共和》,并突出报道他要为日中友好作贡献的决心。 从大阪到枣庄 浩二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物,只要有机会,他就能脱颖而出。《走向共和》引起了人们注意,接拍《记忆的证明》更是让他声名鹊起。 浩二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即冈田总监和他的孙子青山洋平。他饰演的冈田,展现了战争时代人性的复杂,是一个不同以往的日本军人形象,让看多了面目狰狞,声嘶力竭的“鬼子兵”的中国观众顿感耳目一新。不少观众感慨,这才是真正的“鬼子兵”,以前银幕上多数“鬼子兵”是没有血肉、没有思想的杀人机器,只剩下简单、残暴了。浩二创造了一个有立体感的“鬼子兵”形象,让人们明白,正因为面对这样凶残而不简单的敌人,我们的抗日战争才会打了8年之久。 当时,朋友得知这部戏中需要一个日本演员担当主角,便向剧组推荐了浩二。浩二不无得意地说:“这个角色我差不多是骗来的,我在日本就知道杨阳的名字,也太想演冈田这个角色了,我到杨导工作室跟副导谈了两个多小时,杨导回来后把剧本给了我,让我回去准备准备再试。我回去看剧本,灯坏了,就去换,结果跌下来了,起码要6周才能好,我都差不多绝望了!可我还是去见杨导了,她一见我就惊呼:哎呀你不要紧吧?不过我骗了她,说我的手受了小伤,一周就好了。” 演戏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历史的过程。日本60岁以上的人了解二战的历史,他们知道日本军国主义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他们中不少人对中国有一种歉疚感。但中、青年人所受的教育有“历史缺失”,所以当杨导让他熟悉二战的时代背景时,浩二承认,刚看到那些材料和杨导给他的照片时,他也一惊:“怎么是那样的?” 和大多数有良知的日本人一样,在了解了那段历史后,浩二敢于正视历史。他喜欢这个剧本。他认为,冈田是个真实的人物,他太想挑战这个角色了,甚至对杨导说:“不给我报酬我也愿意拍。”他做了认真、充足的准备,花了很大气力研究剧本,分析角色,以便拍摄时迅速“入戏”。他说:“一次拍戏时由于过于投入,手被笔扎出了血我都不知道。杨导演发现桌上、地板上都滴着我的鲜血,赶紧叫停,这时我才感到疼。这是我最难忘的一部戏,由此我与杨阳签约,成了北京金色池塘影视公司的演员。”《记忆的证明》获得了2005年度“飞天奖”的最优秀作品奖。 杨阳导演是浩二的“伯乐”,她看到了浩二身上的“千里马”潜质,所以把浩二签在自己旗下。从此浩二片约不断,特别是许多二战题材的“红色经典”重拍时,导演们都会想起浩二。让面目俊朗、表演更有内涵、有层次的浩二,重新演绎过去那些平面化、漫画化了的“鬼子兵”,会更具历史真实感,也更具观赏性。 浩二果然不负众望。他在《小兵张嘎》、《危情24小时》、《张伯苓》、《逐日英雄》、《红衣坊》、《大刀》等十几部电视剧中都有上乘表演。 在《野火春风斗古城》和《烈火金刚》中,浩二分别出演了多田和毛利这两个反面人物。为了不雷同,他把《烈火金刚》中的毛利设定为日本关西地区出身,台词使用的是关西方言,并在戏中刻画了一个情绪层次相当多的“日本鬼子”形象,完全摆脱了过去中国演员扮演“日本鬼子”时的“脸谱化”的形象。 在山东枣庄拍摄连续剧《铁道游击队》时,山里、湖上、铁道上的镜头多,夜戏也多,条件又很艰苦,让浩二饱尝了“饥寒交迫”的滋味。但他和中国演员一起同甘共苦,没有一句怨言。他的敬业精神、正视历史的勇气和有深度的表演,让剧组同仁深感钦佩。有一天赶上浩二过生日,剧组特意给他送上生日蛋糕。蛋糕上有火车头的图案,这应该看做是“铁道游击队”的LOGO。下面还写着一行汉字“大阪—枣庄”,象征着他从故乡大阪到北京,又从北京到枣庄的传奇经历。这一行字是不用翻译的,因为中文和日文都这样写。那天,他手上脖子上挂满了大家送的礼物,浩二感动得热泪盈眶,频频鞠躬。 许多影迷喜欢矢野浩二,一方面是欣赏他对自身演技的执著追求,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欣赏他待人接物时那谦虚、平易近人的态度。正如公司里的同事说的:“他这人没架子,好像想不起自己是明星。”再就是佩服他作为一个日本人,敢于直面过去那场战争,并且有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理解。他曾经说过:“我想,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一定都对和平充满着强烈的渴望,但是少数日本人却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愿望,对此我感到非常惭愧。日本的个别领导人总是强调‘个人的精神问题’,但是我希望,他们在采取任何行动时都应当具备更高的理想,那就是努力寻求全世界的和平。” 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了种族、地区、国家的境界。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能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是难能可贵的。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他。在《记忆的证明》开播前的记者招待会上,很多日本媒体来到现场,浩二当时说希望通过这部戏,能够促进中日交流,希望这部戏在日本播出。但一家大报做了一些夸张和扭曲的报道,附加一些拱火的评论或暗示,有意无意地在日本国民中制造浩二的负面影响。《记忆的证明》开播后,有一些日本人在他的个人网站上捣乱,留恶意信息,骂脏话,甚至威胁他:“浩二,你不要再回日本了。”后来随着浩二几部作品的热播,日本右翼激进分子更是咬牙切齿。去年浩二回国探亲,就遭到一些人的围殴,所幸没有造成严重的伤害。 对于一些对二战患有“选择性记忆缺失”心理疾病的人来说,浩二是一只讨厌的乌鸦。对敢于说实话,敢于揭示真相的人,他们围攻、打击,甚至采用龌龊的手段,但浩二并没有屈服。他说:“我不怕,因为错误的事情终究是错误的。”实际上,现在理解浩二的日本人也越来越多了,日本的媒体也开始更多地做正面报道了。日本四大新闻媒体之一的《东京新闻》,在2007年5月3号,登出了特别友好的报道。他们给浩二做了一个版的专访,标题是《友好のために演ずる(为了友好,我演下去)》,写了许多浩二对中国的看法,是比较客观的。今年MBS电视台到北京追踪采访浩二两天,向日本国民介绍他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这些日本记者也惊讶浩二在中国受欢迎的状况。 对于挨打,他很大度,“都过去了,现在都稳定了。”他甚至不愿评论那些打他的人,一笑了之。这种开阔的胸襟,让中国人对他增添了几分尊敬,让日本人多了一层理解。 从“中国医生”到“日本律师” 浩二在十几部电视剧中饰演“鬼子兵”,有时连服装都差不多,但他一直努力让这些角色有所区别,争取每一次都能给观众新的审美体验。令他欣慰的是,中国观众高度赞赏他的努力,而且在观赏电视作品时,对角色的道德评判和审美评判分得很清楚。也就是说,观众一边对“鬼子兵”的罪恶作出准确的历史评价,一边对演员矢野浩二的表演艺术给予充分肯定。 但是,浩二不满足于此,他认为自己遇上了事业发展的“瓶颈”:凡是拍二战题材的影视片,导演们都把浩二当做“鬼子兵”的首选人物,浩二一度被朋友们戏称为“鬼子兵专业户”。对演员来说,这是一种荣幸,说明大家认可你在某类表演行当中的特殊地位;同时又是一种桎梏,因为你被“类型化”了,没有机会去尝试别的角色。正如演艺圈里流行的一种说法:“你演过一次茄子,以后凡是带紫色的角色就都找你。”浩二当然不想当这个“茄子”。所以当人们问他“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他就会说:“演一个中国人。哪怕需要我等一辈子,我也愿意。” 我相信,不少中国人听到这句话,一方面会肃然起敬,为这个演员想要突破自己的巨大决心深表敬意,另一方面也会对他的愿望能否实现将信将疑,毕竟中国话不是他的母语啊。浩二虽能熟练地驾驭中国话,但艺术化的台词不是闹着玩的,一些中国演员的台词还难免受到讥评,况且外国人与中国人还有气质、神态上的差异呢。如果真的需要浩二等上一辈子,那么,命运对浩二又未免太残酷了。 然而,皇天不负有心人,浩二的愿望用不着等一辈子就实现了。2007年,他应邀到东北参加情景喜剧《天天好生活》的拍摄,出演一个中国整形医生。在剧中这个角色一直暗恋著名演员王姬饰演的整形医院的女院长,大量的对手戏考验着浩二的台词能力,也考验着他的演技。穿着医生白大褂的浩二显得风度翩翩,眼神时而含情脉脉,时而专注认真,动作温文尔雅,完全没有了“鬼子兵”的暴戾之气。这个角色,是浩二演艺生涯中一个重大突破。 和往常一样,他和中国同行相处得很愉快,特别是和女一号王姬很投缘。当年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曾轰动一时,王姬饰演的“阿春”曾迷倒无数男性观众。浩二当然知道王姬的名气和实力,人前人后都尊称她为“王老师”。而王姬也很关照这位异国的小老弟,常常给浩二一些不露痕迹的指导:“你看这段戏这样处理好不好?”很委婉、很女性,让人很舒服地接受,而效果也确实很好。浩二感觉跟王老师搭戏受益匪浅:“真学了不少东西——艺术表演,还有为人处事。”王老师还喜欢带很多零食进场,剧组工作人员都沾光解馋,浩二自然更是主要受益者。 当然不是万事如意。浩二遇上的最大考验是:剧本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地修改。情景喜剧非常强调现场效果,有更精彩的语言就立即换掉原来的台词。这一折腾可就苦了浩二,前一天花了好大的力气背下的台词,第二天就在现场被推翻了。浩二说:“过去我进组前总是研究一个月的剧本,现在当场告诉你要改词。天哪,之前的都白忙活了……我简直要崩溃了!”但是崩溃了还得演,新的台词还得记住。就这样,第一次演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带有即兴表演性质的情景喜剧,浩二总算撑了下来,而且成绩还不错。 电视连续剧《天天好生活》目前正在东北地区热播,北京暂时还看不到。这个戏的诸多时尚元素肯定很吸引人,由“鬼子兵”矢野浩二出演一位中国整形外科医生,也将是本剧的一大看点。不少浩二迷当然会以极大的好奇心等着看心目中的偶像怎样诠释一个中国人的形象。 很累,很崩溃,同时很快乐。浩二觉得在东北的这段日子,和情景喜剧的剧名相符:天天好生活。东北出过大量的喜剧小品艺人,黑土地养育了黑色幽默,浩二觉得有幸在东北生活、工作一阵子,自己的幽默感都大有长进。而且,他对东北菜也产生了兴趣,别看中国的八大菜系中没有东北菜的地位,但不妨碍浩二把“东北乱炖”列入自己最喜欢的食物之中。拍了一个连续剧,浩二脸上的棱角也变得有点圆润了,看来是日子过得滋润,“东北乱炖”吃多了。这让他有点担心,荧屏的膨胀作用会抵消相当一部分帅气。 我告诫他:“中国情景喜剧之父英达导演说,你要想吃这碗饭(表演艺术),就得不吃饭。”浩二笑了,一边摸着脸,一边说:“英导说得对,我也该不吃饭了。” 据说不少日本同行,非常羡慕浩二每天都可以吃中国菜。日本有很多中国餐馆,但很多菜肴已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菜了。在中国狂吃原版美食当然是件快事,但是浩二必须抵制诱惑,好吃的东西不少,大饱口福太容易了,问题是满足口腹之欲后想保持身材,保住棱角可就难了。 在《天天好生活》之前,浩二还饰演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角色。比如《我的太阳》,虽然也是二战的片子,但浩二的角色是正面人物——一位到中国赴任的医学教师,外形清秀儒雅,与女一号还有一段罗曼史。还有《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浩二饰演一位短跑名将,当然也是积极意义的形象。其他导演也开始起用浩二出演一些军人以外的角色,不再是一水的“鬼子兵”。不再重复自己过去的表演,这让浩二充满创作激情。说到今后,浩二眼中放光,一副跃跃欲试的架势,就像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等待发令枪响的一刻。 几天后他将飞往日本,参加电影《ふうけもん(流浪人)》的拍摄,有文章说这是“中国人气攻陷日本银幕”。用词未必妥当,但心情可以理解,这是在为浩二得到日本影视界的认可,得到名导演重用而欢欣鼓舞。矢野浩二在电影中扮演律师“岩村”,与日本著名演员中村雅俊饰演的主人公“右京”有不少的对手戏,“岩村”与“右京”的命运纠葛会是一大看点。片中很奇怪的“便利屋”,并不是一个场所而是一个职业,能够提供给人们除犯罪之外的一切服务。谈到具体的内容,矢野浩二也不便多说,只是说通过这个电影他看到了现代人在繁乱世界中的孤独,开始思考一些问题。各种竞争让人们开始只看到利益和成绩,交流也开始变得不平等和不真诚,而“右京”不计功利,不与人竞争,没有虚荣心的工作让他感到很憧憬。浩二认为,拍摄这部电影让自己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意义。 栗山富夫先生是日本的一流导演,他导演的系列影片《钓鱼迷日记》曾在CCTV电影频道播放,吸引了不少的中国观众。这次的新作品《流浪人》集中了好几位日本当红明星,又邀请了在中国大受欢迎的矢野浩二加盟,很可能打进国际市场。如果电影能进入中国公映,相信一定会吸引为数不少的中国观众走进影院。 说“中国人气攻陷日本银幕”未必妥当,但说浩二“出口转内销”倒比较靠谱。先成名于中国,后荣归日本,重返日本的银幕,成为中日观众都欢迎的明星,这不就是一次成功的“出口转内销”吗? 从“中国医生”到“日本律师”,浩二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从“鬼子兵”到“被世界尊敬的日本人” 浩二出名之后,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电视台争相邀请的嘉宾。据说在日本,大阪所在的关西地区,人们的幽默细胞比东京人更发达,浩二在电视台做节目时就充分发挥了关西人搞笑的本事,很快得到电视观众的青睐。 在北京台做《非常接触》时,古灵精怪的女主持周群,老辣幽默的男主持侯耀华采访浩二,对他的中文水平是一次考验。浩二应对自如,而且常有精彩表现,得到二位主持的高度赞扬,也引起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笑声。 在湖南台做客《越策越开心》(“策”,湖南长沙方言,胡吹、瞎聊之意,和北京的“侃”差不多,也可以说是“脱口秀”。) ,浩二与擅长耍宝的两位主播汪涵、马可大耍特耍,让现场观众笑破了肚皮。这期节目还有日本著名的魔术师小林浩平的魔术表演。这位魔术师只会日文,于是“钦点”浩二当翻译,他表示在日本的时候就听说过矢野浩二在中国演戏的经历,他看过矢野浩二演的戏,很喜欢他的艺术创作,希望能借此机会与矢野浩二合作。就这样,作为本期嘉宾主持,浩二不仅带来了幽默搞笑的演出,而且还“客串”了翻译。他准确到位的翻译、流利的中文令所有观众咋舌。不少观众说:“矢野浩二的中国话太棒了,连汪涵都被 ‘策晕’了!” 湖南的观众似乎特别欣赏浩二的幽默,所以明星云集的《春节特别节目》又把他拉去。他接过导演给他的发套和服装,马上就明白了自己的搞笑任务。他在台上与诸位明星一一握手,到歌手周笔畅时故意紧握不放,一副狂热歌迷的表情,主持人做出夸张的拉拽动作也分不开。周笔畅一时间手足无措,台下一片笑声和善意的嘘声。放手后观众安静下来,他就故意再去握周的手,笑声嘘声又起。事后主持人都惊叹他即兴搞怪和驾驭现场气氛的能力。浩二说:“这是大阪式的搞笑,能在台上耍宝很高兴,观众笑不笑都没关系,不过通常都会笑起来,观众有反应,我当然就更开心了。” 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遭受冰冻雨雪灾害,浩二参加“爱的奉献大型赈灾公益晚会”演出,他在台上说:“爱是不分国界的,再大的困难只要大家齐心协力,都能渡过去。”话很普通,但从一个和中国人民抗雪灾共患难的“国际友人”口中说出来,让中国人倍感温馨。 这次采访之后,浩二践约回国拍片。就在我整理采访材料期间,日本每日放送电视台娱乐节目《是呀》邀请浩二做嘉宾,其过程是否有趣,那要等以后再问浩二了。不过,从日本媒体对浩二的态度可以看出,日本舆论对浩二的评价越来越好,越来越高。这固然与中日关系转暖的大背景有关。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中日关系从严冬走向早春,与包括矢野浩二在内的众多民间友好人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这次回日本,浩二还要与出版社商谈出书之事,他计划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推出《人生を生きよう》一书,要谈及他从“鬼子兵”到“被世界尊敬的日本人”的经历,他的演艺事业和人生感悟——包括对中日关系的一些思考。 2008年是浩二大展宏图的一年,除了出书,他还准备和两位中国歌手合出一个音乐专辑,“演而优则唱”嘛,这是中国演艺界的规律。听过他唱歌的人说,浩二的声音还挺“专业”,这也难怪,人家正经拜过一位声乐老师学艺呐。只是每次去老师家上课,他都把帽子压得低低的,怕在途中被“粉丝”包围而迟到。 写书、出专辑、拍戏,浩二忙得一塌糊涂,没什么时间玩了。他喜爱登山、骑马、棒球和拳击,前三项只好放弃,最后一项也无法真正实现。好在可以在住处挂一个沙袋,抽空在上面“挥”几拳,过过手瘾。 浩二已经把中国视为“第二祖国”,计划在这里定居和发展。他想在北京买房子,“当然现在还不行,房价太贵钱太少,还得多努力。”浩二说他的下一个生活目标很明确:找个中国姑娘做媳妇,过上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他说他喜欢直率的女孩,朋友们告诉他,北京姑娘最直率,符合他的标准。但北京姑娘有点“野蛮女友”的风格,她们要求共同承担家务,而且多数不太会做饭。于是浩二开始学习做家务了,西红柿炒鸡蛋、凉拌黄瓜、下面条等很多中国饭菜都练会了,浩二说他以后更想做个“家庭妇男”。听这话音儿,一个日本原装、中国概念的新好男人在成长。 当然,千千万万的观众还是希望他多拍好戏。走在大街上,他经常会听到有人用日语对他喊:“浩二さん、がんばれ(浩二,加油)!”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