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来源:浙江日报 地处浙东沿海的台州,每年受台风及强降雨的影响,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目前全市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235处,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占了全市陆域面积的68%。 对台州而言,如何防灾减灾、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可谓“压力山大”。值得庆幸的是,10年来,该市投入近10亿元,共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350处,使2万山区群众脱离地灾威胁,安全转移群众近7万人次,成功避让19起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全市连续10年没发生一起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台州副市长郑米良说,这是坚持摸清底数、群测群防、遇险即避、搬治并举的结果。 群测群防: 每处隐患点都有眼晴紧盯 多山富水的仙居县,国土面积2000.3平方公里,其中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1742.29平方公里,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8处,是省、市地灾重点防范县之一。 该县在全省率先出台的《地灾防治工作守则》,对隐患点和易发区内村庄全面实施群测群防。“这个守则,让全县纳入易发区范围的98个村子,有了明确的责任人员和责任分工。每村还组建一支3至5人的小队,每个点有监测员,面上有巡查队。”仙居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森伟说。 今年6月22日,仙居县国土资源局发出地质灾害防范信息,防灾责任人迅即响应。溪港乡组织对易发区内村庄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转移危险区内群众。第二天早上6点半,该乡塘弄村发生一起山体滑坡,损毁民房6间。由于预警避让及时,使涉及的6户人家21个人安全无虞,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正是有无数双眼睛盯牢各个隐患点,所以最近5年仙居县发生了28起地质灾害事件,但均没有出现人员伤亡。 仙居的《地灾防治工作守则》,受到国土资源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2013年,该县通过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验收。 天台县白鹤镇苍蒲坑村是台州地质灾害重要隐患点,该村监测员王国根今年56岁。说起老王对巡查工作认真负责的事,还真不少。2009年“莫拉克”台风刚过,连续奋战了四五天的老王原以为可以休息几天,谁料8月15日午后,暴雨倾盆而下。老王穿起雨衣,和村委会主任一道巡查村庄四周山坡。当走上田基时,细心的老王发现,雨虽大,但这里的山水却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大。他就爬到山坡上仔细察看。这一看,吓了他一身冷汗, 村前竹林山地里有60多米开裂,雨水顺着裂缝汩汩而下。老王立即打电话汇报险情,然后飞快地跑向村民家高喊:“要滑坡啦,大家赶快撤离!”霎时,村里的锣声响起。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就这样化险为夷了。 发端于仙居县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目前已成为台州各地高效防范地质灾害的有益实践。台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虞彦龙的归纳言简意赅:“单点预案管用,责任人员认真,巡查监测清楚,群众避险明白。” 搬治并举: 村民睡上安稳觉 胡彩琴一家原先住在仙居县朱溪镇的一处地灾隐患点。前几年,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她家搬到了下各镇,建起一幢三层楼房。“现在住得比以前强多了,日子过得不错,能睡上安稳觉了。”胡大妈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像胡彩琴这样的地质灾害移民,在仙居共有1283人,他们除享受省里的移民补助金外,县里再补助每人2000元,并解决子女就近入学等实际问题,让他们搬得顺利、住得舒畅。 如何高效有序转移隐患点周边群众,台州市早在2006年就编制出台了“汛期防御地质灾害人员转移规范”。“指挥长,我是亭旁镇百亩头村火车站前东南侧滑坡点监测员,由于连降暴雨,隐患点的后缘裂缝突然加大,并有进一步加剧趋势,请求启动应急预案。”监测员用喊话器大声报告。 “请你们继续监测,及时报告情况,通知相关人员做好撤离准备。”指挥长沉稳地发出指令。这是三门县“自编自导”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练兵”现场的一幕。除了“演”得好,三门县地灾防治的又一招,是变被动为主动,及时治理有崩滑迹象的不稳定边坡。 海游街道西岙村虎陇山是一处经过治理的滑坡点。曾经高陡的危险边坡,经过削坡、排水、护坡等处理后,建成7个阶梯式平台。据介绍,工程总投入435万元,近期刚刚通过验收。西岙村还计划种植一定数量的经济林,以起到固坡作用。自2011年至今,三门县共投入2500万元,对40处地灾隐患点及不稳定边坡实施了应急治理。 运用科技手段防灾减灾,正成为当下台州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又一生动实践。 天台县平桥镇紫东村,坐落在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去年4月3日,细心的村民发现村子南西侧山体开裂。专家勘测发现,当地属玄武岩地貌,弧形状的裂缝平面,长度约35~40米,滑坡体积约1.2万立方米,稳定性差,严重威胁81户149人的生命安全。 去年4月8日,受威胁的村民全部撤离。为了掌握滑坡点的变化情况,村里派专人每隔2小时监测一次。根据专家建议,安装了仪器取代人工监测。 在村民的引领下,记者登上村子南西侧的滑坡点上方,看到接驳了一根约10米长的白色塑料管的滑坡位移自动监测仪。不远处,安装的则是雨量和气象测量仪。 这些数据都能通过GPS上传到互联网。当裂缝位移超过设定限度15毫米时,国土所的接收器就会自动报警。村委会主任陈小松感慨:“有了这些监测仪器,村民们感觉安全多了。” 本报记者 蒋敏华 通讯员 李风 郏恬甜 杨志翔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