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中新网9月5日电 据德国之声报道,德国军工业面临经营额锐减的前景,关于军工转民用的讨论盛起。不过“转换”并非万灵药。 本周五(9月5日),德国军工企业巨头们在联邦经济部集体会晤部长加布里尔时,气氛肯定降至冰点。以老板们的眼光看,这位经济部长兼联邦副总理让数十亿欧元的对外军火交易泡了汤。自这名社民党人士走马上任,对欧盟和北约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德国军工业在世界市场上军火出口申请只在个别情况下才得到批准。加布里尔部长辩解说,他不过是谨遵现有的法律规定而已。 当然,加布里尔不愿也无法回避军工业所处的困境。他强调,军工业应该创出新路。按这位部长的看法,企业应双腿走路,增加一条“民用腿”,改变生产结构。 他甚至承诺,会“施以援手”。他表示,必须讨论如何资助高度现代化的经典军工企业进入民用领域、扩大生产范围的问题。 加布里尔部长是8月中旬宣布了专家们所称的这一“转型”理念的。 冷战结束后,曾有过类似的讨论。世界各地,裁军成为普遍现象。德国也不例外。1989年,联邦国防军规模约为50万,此后多年,数量锐减:目前,德国男女军人数量仅为18.3万。军人少了,对武器装备的需求量自然也相应减少。20年来,这一境况给德国军工企业带来诸多困难。经营额大幅下滑、就业岗位锐减便是其后果。军工业通过增加对外出口部分弥补国内经营额的减少。由此,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军火出口国之一。 但是,使军工生产过渡到民用领域,由此拯救部分就业岗位,是否可行?联邦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巴特尔斯(Hans-Peter Bartels)就质疑道,在拖拉机生产已然饱和的市场上,让制造坦克的企业再生产拖拉机,恐怕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接受德国之声的一次采访中,这位社民党政治家显得比自己的那位党内同仁更多一些疑虑。他指出,转型并不是未来保障军工就业岗位的第一要素,25年来的经验表明,缺乏转型成功的重要例子。 学者林嫩坎普(Hilmar Linnenkamp)不同意这一看法。他相信,国防、军工领域的众多企业已普遍存在一种倾向,致力于在民用市场有尽可能良好的表现,“以期利用那里的市场机会”。他指出,原因是,一方面,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的民用技术是军用技术进步的推动器;另一方面,军事工业的许多技术也适于民用。林嫩坎普曾在多年时间里向欧盟和德国国防部提供有关军备问题的咨询。现在,他是智库“科学与政治基金会”的顾问。 林嫩坎普的观点得到工会官员凯尔内(Jürgen Kerner)的支持。这位金属工会主席团成员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指出,如果一个企业能生产大型齿轮箱、坦克齿轮箱,那它也能替风电站制造齿轮箱,并投放市场。他强调,必须认识到,“有关转型的讨论有了进展”。 和平问题研究专家武尔夫(Herbert Wulf)在接受采访时对德国之声表示,所涉及的绝不只是技术转型,而是企业本身需要改变思维。他指出,军工企业常常只制造少量的特殊装备,而在转型后,企业则要能在市场上站住脚,而市场上,大批量生产和性价比居主导地位,因此,“企业的营销部门应完全改变其面貌”。 但是,显然还有大量企业不敢走出这一步。工会官员凯尔内指出,过去数十年里,每当出现新的产品想法,企业方面常常会以“这不属于我们的经营业务”为由拒绝加以考虑。他要求设立国家资助计划,在政治上施压,使军工企业的经理们愿意生产民用品,从而让员工们在民用领域也有某种盼头。 和平问题研究专家武尔夫也赞同设立鼓励转型国家计划。同时,他也强调必须对军工企业讲真话,首先,政府应该说明,未来将允许向哪些国家和地区出口军火,讲清楚,德国是否会继续向中东这个火药桶供应武器;第二,必须对军工业说清楚,未来还将从联邦国防军那里得到哪些订单,从而使各企业能做长期计划。 社民党防卫事务专家巴特尔斯也认为,这第二点相当重要。他认为,在军事航空领域,随着欧洲战斗机、A400M大型军用运输机、NH90直升机和“虎式”武装直升机等军队现代化项目的实施,在可见的将来不会再有此类大型项目问世。 不管是更严格的出口政策,还是订单减少,从目前情况看,德国军工业还会继续裁员。不过,所有对话伙伴都认为,转型或实施武器生产欧洲化,至少有助于减少裁员。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