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陈健
瑞士当地时间5月11日(北京时间5月11日晚间),在第三届联合国减少灾害全球平台大会上,联合国减灾署把“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授予四川成都市。
“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旨在表彰在灾后重建中成效突出的城市,并为世界上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和范例。
2010年,加拿大的北温哥华等7个城市成为首批获奖城市。在本次大会上,成都与威尼斯、孟买等8个城市成为第二批获奖城市,这也是中国首个获此称号的城市。
成都市副市长、成都市减灾委员会主任谢瑞武代表成都市领奖。他说:“经过三年的恢复重建,成都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经济社会取得了更好更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比震前有了质的提高。”
联合国减灾署秘书局官员格鲁介绍,“城市更具韧性的十大准则”是“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评审的重要指标,成都市在地震灾后重建中,展现了令人惊叹的韧性,还建立了一套灾害综合防控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验和成果。
2008年发生的汶川8级特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重建任务最重的一次地震灾害。
成都是灾区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在地震中共有4307人遇难,282万人受灾。其中成都市毗邻震中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4个远郊市县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成都市在灾后重建中,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确立了“努力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的总体目标。
三年来,成都把基础设施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将“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高标准规划,大手笔投入,加快恢复灾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
谢瑞武说:“经过三年艰苦的努力,现在的灾区,民众居住条件实现了根本性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上档升级,灾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灾后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为使受灾农村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配套,成都市在灾后重建中,按照城市的标准,把水电气、光纤、宽带等公共配套设施全部铺进了新建小区。
现在走进灾区,镇镇都有标准化的学校、公立医院、敬老院、污水处理厂、派出所、文化站等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全面上档升级。
彭州磁峰镇鹿坪村的“鹿鸣荷畔”,是成都住房灾后重建最早的范本。这里是一个全新的灾后新农村形象。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观景荷塘旁震后新建的乡村酒店别具一格。
鹿坪村村民高玉华说:“通过灾后重建,我们的日子至少向前迈进了20年。”
近年来,联合国减灾署在全球抗灾减灾领域发起了“让城市更具韧性行动”,并进一步确定了让“城市更具韧性的十大准则”,包括确保灾后重建以满足受灾人口的需求、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协调工作、制定专项降低灾害风险预算并出台鼓励措施、兴建并维护能够降低风险的关键基础设施等。
通过灾后重建,成都市进一步加大了防灾减灾力度,成立了减灾委员会,建设了自然灾害应急指挥信息化平台,规划了1000余个应急避难场所并陆续实施建设。
成都市还建设了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建设了中国西部地区最大、最先进的灾害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并且建设了中国首个地震烈度速报台网以及地质环境信息系统等防灾减灾设施。
成都市在震后全面排查、评估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实施了受地质灾害威胁农户的避让搬迁、重灾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恢复重建,提高了建筑物防震等级。
现在,地震灾区民房抗震设防水平普遍在7度以上,重要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等,达到了8度设防。学校、医院建成了安全、牢固的可供震时避险的场所。
地震中,成都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作为生态屏障的龙门山带森林大片损毁。三年来,成都市把生态重建作为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结合地质灾害治理,综合运用人工修复、自然修复、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实施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植被修复工程等项目。
出席大会的联合国副秘书长阿莎—罗丝·米吉罗对谢瑞武说,这次大会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希望促进地方政府在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
她说:“成都的实践、创造的经验、取得的成就,不仅生动诠释了‘今天的投入是为了更安全的明天——在地方工作中增加投入’的大会主题,还与联合国很多工作宗旨非常契合。”
来自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参会代表安吉拉·哈玛说:“汶川地震让我知道了四川成都,成都灾后重建的速度和效果令人吃惊,我非常希望更深入地了解成都的更多经验。”(完)
本文内容由 还是那片枫叶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