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中新社北京8月7日电 题: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胡琛琛:“我们的工作需要‘大爱’” 中新社记者 刘旭 “我到联合国从事人道主义工作是机缘巧合,但我热爱这份工作。”今年36岁的胡琛琛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12000名雇员中的一员,作为粮食署人事官员,从派驻朝鲜到派驻冈比亚、阿富汗再到菲律宾强台风海燕的紧急救援行动,7年间,他穿梭在人道主义救援的前线。在即将前往东帝汶开展工作之时,胡琛琛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专访,讲述他所体验的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工作没有国界” 因为人道主义工作的特殊性,哪里有“天灾”、“人祸”,胡琛琛和他的同事们就要在第一时间赶到那里,“在这里工作,首先要走出国籍和国界的局限,如果把主观态度和政治因素考虑进来的话,人道主义工作就无法开展”。 2012年6月,胡琛琛被派驻到西非国家冈比亚开展人道主义援助工作,当时冈比亚并没有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面对撒哈拉旱灾下颗粒无收的普通民众,作为粮食署的工作人员,胡琛琛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让灾民生存下去。“在战地也是一样,我们不能思考战争的原因,不能去评判战争双方是否正义,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救人”。 作为中国籍员工,胡琛琛也会对中国的人道主义事业多一份关注。在胡琛琛看来,一个国家的话语权同它在国际上承担的责任是正相关的,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它在国际社会赢得更多的尊重,同时也要求中国以更积极的形象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 近年来,中国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多边援助事业。2011年,非洲之角发生了60年来最大的饥荒,中国通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向索马里提供了1600万美元现汇粮援。“大国形象就是要靠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做起来,不仅在‘言’,更在于‘行’”。 “每天出门都要带上自己最满意的一张照片” “联合国的工作给我带来了很强的荣耀感,但是荣耀的背后也有辛酸。”胡琛琛回忆起刚被派驻到冈比亚工作时,光是吃饭就足以考验人的定力。“一盘食物上聚满了不下100只苍蝇,但我们都要和当地人一样,用手捏起食物进食”。2013年在菲律宾参与强台风紧急救援时,胡琛琛每天要从早上7点工作到午夜,“但在这样疲惫的状态下,每天凌晨两点左右我都会从熟睡中醒过来,因为身上趴满了蚊子”,后来收到分发的蚊帐,但是没有挂蚊帐的支架,“我们就把蚊帐像渔网一样裹在身上睡觉”。 灾区的生活条件固然恶劣,但同战地的炮火声相比,这一切似乎都没有“生存”来得重要。2012年10月到2013年7月,胡琛琛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工作了8个多月的时间。到喀布尔刚十几天,胡琛琛就经历了第一次恐怖袭击,人弹在距离他不到100米的位置爆炸。“但后来我对恐怖袭击已经习以为常了”,胡琛琛说,“我们每天根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出门的时候都要带上自己最满意的一张照片,一旦遇袭身亡,这张照片就是我的遗照”。 “这是一份需要‘大爱’的工作” 2013年春节,胡琛琛回北京休年假。大年三十下午,他躺在房间睡觉,外面响起了爆竹声,“你们肯定想不到,我当时条件反射一样就钻到了床底下,伸手去摸我的防弹衣和备用水”,胡琛琛说,他摸了半天发现地面的感觉不对,才反应过来自己已经不在战地的集装箱改建的房间里。回忆起这段往事,胡琛琛的眼眶已经泛红,“那一刻的幸福我无法用语言形容,和平的生活太值得珍惜”。 那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在灾区、在战地坚守下去?胡琛琛给出的答案是“大爱”,这也是他在采访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 “在菲律宾参与救灾的时候,气候潮湿得很,我带去的黑色行李箱到最后已经被霉菌覆盖变成了白色”,胡琛琛回忆说,“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交到灾民手里的粮食没有一粒是发霉的,救人不仅仅是救命,而是要赋予他们平等的生存权利”。 “大爱,最根本的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人人平等的追求”,胡琛琛感慨,“从事人道主义事业,需要付出实际的行动”。 但这份“大爱”背后也有无数像胡琛琛一样的工作人员对于“小爱”的无奈。“我的儿子在2009年夏天出生,在他成长的一半时间里我都不在身边”,胡琛琛说,他错过了儿子太多的第一次,只能通过电话来感受这个新生命的成长,“每次休假我都尽我所能去补偿他、陪伴他。” “其实,我们不是多伟大的人,我和很多同事都是为了‘小爱’做成了一些有‘大爱’的事情,”胡琛琛说,“但是这份工作正是因为有了‘大爱’才更加美好”。(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