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据《参考消息》6月26日报道,【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6月24日文章】题:安倍首相纪念冲绳战役,却忘记它的教训(作者斯蒂芬·哈纳) 69年前的昨天,即1945年6月23日,冲绳战役结束。在历时82天的战斗中,逾22万名日本人,其中包括约10万名平民(大致相当于当地人口的四分之一),以及约1.5万名美国人死亡。这是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场最血腥的战役。 悼念引起恐怖回忆 每年6月23日,冲绳都会举行悼念活动,并向日本全国转播。昨晚的电视新闻节目播放了追悼仪式,包括数量不断减少的仍在世居民对战役恐怖场景的回忆。今天的各大报纸都将相关故事刊登在显著位置。 其中一些故事显得有些离奇。比如,一位妇女的故事。当时她还是个学生,和她的几百名同学一样,她受感召参军服役。许多同学死在了前线。她被分配到一所战地医院,受伤士兵和平民被送到这里接受急救。她所讲述的故事是关于违抗命令的。 她的上级军医命令她给重伤者注射致命药物。她不敢违抗,但决意不执行命令。她只是假装给伤者注射。 在全岛物资储备耗尽、饥荒迫近的时期,发生过数百起被迫自杀事件,日本军队还将囤积粮食的居民处决。 安倍晋三首相在冲绳出席了昨天的悼念仪式,这是适当的。在我看来,不太合时宜的是,美国驻日大使卡罗琳·肯尼迪极其尴尬、格格不入甚至弱不禁风的形象。 安倍没法避免前往那霸,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不太想去。冲绳以及冲绳战役周年纪念日必定让几乎全体日本人想起放弃和平主义的危险。 如今,在仍驻守日本的约4万名美军人员以及100个美军基地中,大部分驻扎在冲绳。美国第七舰队的母港横须贺位于横滨以南的本州岛。 冲绳是日本普遍存在的浓厚反战/反修宪情绪最强烈的地区,因此是安倍修改日本被动防御政策和部队结构运动中的一个棘手问题。 安倍决意冲破束缚 安倍的目标是彻底修改日本二战后被动的和平主义方针,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似乎规定了这一方针。在奥巴马政府的支持下,安倍决意冲破宪法第九条的束缚,扩大日本陆上、海上和航空自卫队的行动范围,包括对袭击日本盟友的敌人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即使日本军队或领土没有受到袭击。这将涉及“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看似是个细微、甚至微不足道的区别,但实际上并不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日本宪法是否允许此类军事行动已经是个“已明确解决”的问题———即此类行动被视为禁止的。此后的历届政府都感到受到这一禁令的约束。 安倍及其由自民党民族主义者构成的决策圈将改变这一点。和改变本身同样令人担忧的是安倍实现变革的方式。这将由安倍内阁的一个简单决定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宪法修正案,甚至不用日本国会投票。 现在提出的问题是,“如果‘已解决的’宪法问题可以被现任内阁简单的‘重新解释’推翻,那么日本是否真正拥有符合宪法的政府?”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只能给出否定的严肃回答。 “集体防御”只是安倍的日本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议程“新气象”的内容之一。更重要的或许是在旨在“遏制”中国的外交/安全合作和协调中努力争取亚洲其他国家,特别是菲律宾和越南,但也包括其他东盟国家。 在发展与俄罗斯和印度的关系时,安倍采用了“2+ 2”模式,即负责国防和外交的最高级别官员共同举行磋商。几十年来,美日关系中最重要的议程和政策制定实体美日安全协商委员会一直采取这种模式。该委员会实际上是美国国防部的一个机构(美国国务院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形式上的),其结果是多年来美日关系由五角大楼制定和安排的军事/战略议程所主导。 安倍是否认为“2+2”模式是今后处理日本对外关系、特别是与亚洲关系的正确模式?令人担忧的是,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日本国会常会于22日闭幕。安倍内阁成功地让国会通过了97.5%的提案,这令人惊讶。这显示出日本反对党已变得多么软弱无能。 或将犯下悲惨错误 现在看来,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安倍内阁“重新解释”宪法以允许集体防御。安倍内阁可能在下周采取行动。此后的问题将是扩大日本自卫队的使命、武器和部队结构,并修改美日同盟行动的“指针”,同时推行他所主张的“积极”的外交和安全政策。 简言之,在冲绳等战役的恐惧中诞生的奉行和平主义的日本可能会滑入历史长河。 对日本和亚洲来说,这将是个悲惨的错误。 日本的正确道路是奉行和平主义,(非核)武装中立,取消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加速关闭美国驻日基地。正确的政策是真诚、积极地追求和平与和谐,放弃对抗,致力于通过善意谈判解决与亚洲所有邻国的问题。 美国的政策应该是对日本给予支持,并与之合作。 来源:新华网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