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 题:东莞靠什么挺住? 新华社记者王家全 东莞。马年之初,引爆国内新闻媒体与社交网络的重磅话题是这座所谓中国“性都”的南方城市。 几年前,一部网络小说《在东莞》曾让当地警方为“捍卫”城市形象而大动干戈;城市英文名早已登上了西方主流媒体,主要不是因为它是中国制造业重镇,而是那个别名。 央视周末关于东莞色情业的报道实在不能算是真正的新闻,不过还是引起了躁动。 在许多人质疑媒体“重口味”报道声色场所的同时,社交网络上“东莞挺住”的呼声不绝于耳,由此引来网友戏谑:“东莞地震了?” 愤怒的理由之一,是媒体曝光侵犯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小姐”。 卷入查处行动的那些女子听了这些“打抱不平”的话会感激涕零,但对“小姐”的同情实不能遮蔽了对“老鸨”的嫌恶。 中国文学中不乏文人骚客与青楼女子的“粉色回忆”,但怜香惜玉的心态甚至为红颜知己赎身的意气,想必也解决不了这个社会问题。 与愤怒之声同时出现的,是卖淫合法化的论调。按照实用主义的逻辑,合法化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法律与现实间的冲突;可是,能否让那些女子摆脱弱势,还是个问题。 即使卖淫合法化,似乎也很难“阳光化”。卖淫总归很难说是什么光彩的职业,“笑贫不笑娼”只不过是说辞而已。 还有一种说辞,认为“存在即合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对这种“必要之恶”心安理得。 坊间传言,声色场所对东莞的经济贡献率了得,解决了许多人就业,等等。如此这般,东莞“娼盛”的背后,的确值得深挖。在全国推行经济的绿色转型之时,东莞去“黄”已势在必行。 一位自称在鞋厂老板卷资跑路后,因生活所迫堕入风尘的名叫“娟”的女子,去年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说:“我宁愿在鞋厂工作,至少在那里我可以靠双手过活,而在这里,我得靠自己的身体。” 对于一座城市,靠弱女子的身体,终归是挺不了多久的。(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