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新华社济南2月10日电(记者高洁)“每到过年,我都忍不住把它翻出来看看,再写上两笔。”摸着手中已经发黄了的日记本,古稀之年的济南老人孟繁志感慨不已。时至今日,孟繁志依旧会小心翼翼地翻着这些发黄了的纸,给孙子孙女讲述当年春节时的情景。 从1955年记下的第一篇日记开始,这半个多世纪中国人的春节就如同一个缩影,刻在了孟繁志的日记本当中。从当初吃不饱、穿不暖、凭票买年货,到如今不愁吃、不愁穿、旅游过年,中国人的春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有一二十个水饺吧。”孟繁志翻给记者看的是1961年时的一篇日记,当时的中国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抗灾备荒。“我这辈子就遇到这么一次是集体在一块包饺子过年,一桌人望着那一盘饺子,眼睛都绿了。” 随着孟繁志翻动的手指,时间来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与10年前相比,这个时期的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物资虽说不那么紧缺了,但是想要在过年买些东西,却还是需要一些“硬通货”。 “那时候不是有钱就行了,买东西都得凭票。”孟繁志将他日记本中夹着的粮票、肉票等逐一展示给记者。当时过年,商店门口挤满了买年货的人,即使有了“硬通货”,挤不过别人,还是什么都买不到。 “当时有个流行语叫‘八个半斤’,肉半斤、鱼半斤、豆腐半斤……凑在一起有八个半斤。”孟繁志说,“我记得那年在商店门口的人群里,帽子都挤丢了,买回来那么一点东西,家里人谁都不舍得吃。”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春节也越过越红火。 “现在过年不是愁买不到东西,不是愁缺吃的,而是为怎么保存儿女送来的东西发愁。”孟繁志幸福地向记者“抱怨”着孩子们给自己送的年货太多了。“今年我就和老伴商量买了个大冰柜,一个冰箱装不下啊。” 不仅仅是日记本和年货,孟繁志还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新宝贝”——老两口近些年春节期间用相机和摄像机拍摄整理的“电子日记”。 其中不仅有多年来一家人团圆过春节的场景变化,还有全家人春节期间外出旅游的美好记忆。 “欧洲、日韩、东南亚还有国内很多地方。”孟繁志和老伴一边给记者翻看着在欧洲旅游时的照片,一边兴致勃勃地介绍他们这几年去过的国家和城市。“50年前,我怎么敢想还能去国外过年,春节越来越热闹,咱的生活也越来越红火。”(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