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通讯:国际面孔看华为的国际化 新华社记者 保罗·斯坎兰坦承,他没想到自己会按照现在的路径,在一家中国公司取得个人职业的突破。从担任顾问开始,他目前已成为华为南太平洋区域市场的一名副总裁。 喜欢自称“保罗”的斯坎兰来自澳大利亚,在信息技术行业摸爬滚打已经33年,先后供职于运营商、咨询公司和移动通讯服务公司等。4年前,他通过朋友引荐为华为提供商务和合同事务方面的意见。直到这时候,他对华为的了解才逐渐多起来。 华为在过去十多年迅速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移动和固网通讯设备及解决方案供应商。用保罗的话说,“你无法否认华为的成功”。他认为,华为之所以成为一家被业界许多人认为“伟大”的公司,是由于华为的团队精神。 “我发现华为有很好的团队精神,大家拧成一股绳,而不是各自努力。这一点让人感觉很好,”他这样谈到华为最吸引他之处。 加入华为4年,保罗见证了华为的转变。他说,华为原本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产品品质、价格和技术,现在仍以创新为立足之本,但也更加注重解决方案和策略,并始终把客户放在第一位。 华为最近十多年更加明显的变化是国际化。2000年,华为海外销售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2005年,华为海外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2011年,华为全球销售额达324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约占三分之二。 华为的员工队伍也在全球化,目前全球雇员约14万人,一些市场的雇员本地化比例甚至超过90%。本土化方面,华为在印度的表现尤其突出,为中资企业甚至外资企业树起一个典范。 华为1999年进入印度市场,在班加罗尔建立软件研发中心,是华为在海外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海外研发中心。目前在班加罗尔工作的华为员工一共2700多人,其中中方人员仅40多名,98%以上是印度员工。 班加罗尔当地人吉尔伯特2000年就开始为华为印度分公司工作,目前已成为研发中心的一名高级经理。靠着在华为的物质积累,吉尔伯特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车,目前正考虑换一辆SUV。他的妻子于7年前辞去了软件工程师的工作,专心在家相夫教子。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每周都带家人出游,看电影或是欣赏音乐会。 “华为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路径,以前我只是一名行政人员,现在我已经在软件外包方面有深入研究,转变成为技术部门经理,华为的流程导向成为我工作的准则,”吉尔伯特说。 在新加坡,华为与几乎所有的电信运营商都有合作关系,并为一家运营商搭建了东南亚第一个4G商业网络。华为也在新加坡投资研发,建立融资平台。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盛赞华为是一个真正国际化的中国公司,在企业发展较早的阶段就聘请国际咨询机构,使其财务和人力资源等流程标准化。 回顾过去,华为的国际化之路并不平坦,一些国家公众对华为并不熟悉,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解。华为媒体企业事务部副总裁斯科特·赛克斯与记者聊天时就说,美国公众对于华为这样一个全部由员工持股的中国民营高技术公司感到陌生,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为必定会得到认可。 华为当年在班加罗尔成立办事处,应聘者寥寥。当时,进入IBM、思科、微软是广大印度工程师的第一选择,亚洲公司在这方面缺乏吸引力,而华为在印度的媒体形象基本为零。 但华为坚持了下来,通过积极与当地媒体打交道,印度民众逐渐了解华为。2002年,当互联网产业萧条之时,IT企业纷纷裁员的时候,华为作出决定,不解雇一名正式员工,与员工共进退。此后,华为在从业者中树立起专业、稳定、有责任的形象,公司业绩稳步增长。华为在印度深耕十余载,去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 保罗说,华为的国际化带给所到市场很多好处。这并不是中国产品打进国外市场,挤掉竞争对手的产品,而是切切实实为其他国家带来更好的产品选择。华为已经证明了它的很多产品优于竞争对手,而且还能降低成本。 保罗说,从在华为当顾问,到决定加入华为成为华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是十分美好的经历,也让他无论从职业发展还是薪酬上获益很多。“未来我没有要换东家的打算,只要大家对保罗满意,我也对华为满意,就没有换工作的打算,根本就没有。”(完)(综合新华社驻新加坡记者陈济朋、胡隽欣,驻孟买记者汪平、赵旭报道)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