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题:中国“另类单身”群体:思念爱人的“光棍们” 新华社记者 周竟 何悦 11月11日在中国已成为年轻人“约定俗成”的“单身节”,这个略显尴尬的节日还逐渐扩大着适用人群的范围——他们结了婚却过着单身生活,原因不是感情出了问题,而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一起生活。 今年27岁的湖南籍小伙陈正明(化名)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谋生,家乡人眼中的陈正明,是在中国首都从事互联网工作的高材生,但他自己却并没有这种成就感。 因为月薪不到6000元的他既买不起房,也没能为自己和妻子租上一间合适的房子。 陈正明与大学同学也是老乡的妻子刘慧(化名)结婚已经一年多,不过这对小夫妻还处于分居状态,陈正明与3个同事在公司附近合租,而妻子刘慧则住在公司提供的宿舍里。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显而易见,北京的高房价以及年年飙长的房租让他们难以承受。 “我们两人加起来月工资8000多元,平时吃饭和零花需要3000元左右,还要给家里寄钱,如果再花上两三千元租房,那就是月光族,永远不可能买房。”刘慧说,虽然有时觉得委屈,但为了终极的买房梦,还是愿意忍受现在的分居。 “我们平时只在周末见面,有时遇到两人都加班的话,可能半个月都见不上一面。”陈正明说。 更尴尬的是,由于没有自己单独的住处,周末相聚时,他们常为过夜发愁。“毕竟有室友不方便,多数时候是在旅馆凑合的,而且也只选择200元左右的低档旅馆。”陈正明常觉得愧对妻子。 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中国一线大城市,这一现象并不鲜见。高房价和高房租已成为年轻人生活的枷锁,为了尽可能省钱,他们通常选择群租,而且房子一般离上班地点有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在各自生活的夫妻看来,他们找到了最划算的生存方式,当然他们需要付出代价——无法享受正常的婚姻。 “周末夫妻族”让不少人觉得心酸,而在中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夫妻双方多数是丈夫选择到大城市谋生,留下妻子和孩子独自生活。 在北京西单上班的王晓凌每天都会主动留下来加班,新来的同事都以为他是没有成家的“工作狂”。而事实上,这位今年30岁、步入职场4年的“白领”已经结婚三年,且有一个一岁的女儿。只不过,他的妻子和孩子在千里之外的哈尔滨。 王晓凌说,到现在都没能团聚的原因是,以他的8万元年薪还不足以让妻儿过上好日子。 “要让妻子辞掉工作来北京,风险很大,而且北京房价、物价这么高,两人在一起肯定过得紧巴巴的。”王晓凌打算再拼几年,冲上公司的中层,到年薪15万元以上时再把她们接过来。 当然,“周末夫妻族”和“异地婚姻族”面临的只是阶段性困难,当家庭达到一定经济实力时,他们便能够在一起生活,而中老年人的问题则显得更加特殊。 老家在浙江绍兴县城的尹爱华今年已经55岁,与丈夫育有两个子女。她原以为退休后会有机会去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旅游梦,然而5年来却没能出门旅游一趟——前三年她在上海帮女儿带外孙,后两年她又跑到北京给儿子照顾孙女。 当下,一批中老年人为了照顾子女的下一代或者帮忙料理家务,而不得不离开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与之相守大半辈子的老伴,“漂”在大城市过起异乡生活。 尽管照看小孩有很多乐趣,但尹爱华在陌生的城市总觉得格格不入,除了没有朋友、语言有障碍外,她常常陷入对老伴的想念和担心中。“老伴老伴老来伴,没想到老了还要分开。”尹爱华说,她担心一直依赖她洗衣做饭的丈夫一人在家不会照顾自己。 尹爱华的子女并非不知道这些,只是面对现实的压力,他们还是选择暂时委屈下母亲。“我不可能辞职当家庭主妇,也雇不起保姆,除了请妈妈来帮忙,没有别的办法。”女儿张青青说,她能做的就是下班后多陪陪老人,缓解思乡之苦。 北京心灵智慧婚恋培训机构首席情感教练赵永久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大城市的高房价、高物价,以及工作压力等,正对婚姻系统造成威胁。 “由于两地分居,使得‘另类单身’一族心理和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离婚率比普通夫妻高很多。”赵永久说。 赵永久表示,两地分居反映了当下一种社会现象,大多数人在情感和事业出现冲突时,都会以事业为重。“这没什么不对,但是人们不应该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不能让心灵层面有缺失,因为心灵层面的缺失也会反过来影响事业的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姻家庭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严山则认为,这些分居现象带有阶段性,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会逐渐减少。 “随着经济整体提升,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缩小,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夫妻就不再需要通过分居来平衡婚姻与生存的关系。”严山说。(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