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新华社内罗毕7月15日电特稿:那些留在非洲的中国印记——写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前夕 新华社记者 十二年,弹指一挥间。2000年,旨在推动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行集体对话的中非合作论坛正式创立,中非关系由此迎来历史性机遇。十二年间,中非双方在加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深化互利合作方面阔步前行,共同塑造了这一被外界广泛誉为“最为成功的南南合作”典范。 十二年,足以让许多记忆在岁月流逝中积淀,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十二年间,一支支中国援非医疗队、一个个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一处处承载着中非友谊的学校、医院等拔地而起……中国用实际行动履行着对非洲国家的承诺,用汗水和真诚赢得了非洲国家的尊重和信任,中非传统友谊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有理由相信,随着论坛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非合作必将前途远大,前景无限。 血汗铸就友谊 坚守相伴温情 37年前,一条坦赞铁路连通了东部和中南部的非洲大陆。中国为修建这条铁路先后派出5万人次,高峰时期共有1.6万名中国人同时在现场参与施工。令人更加难忘的是,修建坦赞铁路的过程中,共有60余名中国人长眠在这片黑非洲的土地上。 新中国的对外援助已有60余年历史,但坦赞铁路至今仍是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30多年来,它平均每年运输各类货物50万吨、运送旅客50万人次。这条钢铁巨龙,已成为中非友好情谊的标志,永远铭刻在中非人民心中。 55岁的赞比亚人扎玛是坦赞线上的一名火车机械师,他是中国师傅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已为这条铁路工作了30余年。扎玛说,中国人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熟练的技艺让他受益匪浅,他总期盼着有一天,当年那些修铁路的中国人“能再回来”。 “可惜我当年才20岁,学到的知识有限,还不够让我现在也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年龄见长的扎玛,仍把培养非洲青年一代铁路工程人员的希望寄托给了他的“中国师傅”。 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以东约80公里的金贾,是中国援助乌干达医疗队的驻地。中国医生在这里已坚守整整29个年头。无论是金贾医院的医护人员,还是当地的普通患者,对于历任中国医疗队队员的精湛医术和良好医德都不约而同竖起了大拇指。 金贾医院院长迈克尔·奥辛德说:“中国的医疗专家们来到金贾这样偏远的小地方服务,是一种巨大的牺牲,我们非常欢迎他们。乌干达病人在这里能够享受到来自中国的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让院方感到很荣幸。” 60岁的女患者珍妮特正在金贾医院等待接受针灸治疗。珍妮特说,她在到金贾医院前,“走遍了附近所有医院”,但都无法治疗她多年来的背部疼痛问题。“现在,我不仅可以坐立,还可以行走,感谢中国政府派出这样的医疗队为我们免费服务!” 珍妮特由衷地感慨道。 今年6月,医疗队又开始了新的征程,他们将迁至首都“纳谷鲁中乌友好医院”,继续从事医疗援外工作。在金贾的辞别活动上,医务人员克莉斯汀很舍不得中国同事们的离开。从派驻金贾的第一支中国医疗队开始,克莉斯汀就一直和中国人一起工作。她说与中国医生之间的合作很愉快,中国人勤劳、敬业的精神值得学习。“中国医生给金贾的百姓带来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人们喜欢中国医生”。 分享中国经验 共享发展成果 时值4月,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北郊一片农田里,玉米齐刷刷高过人腰,大棚下一片片蔬菜生机盎然,田埂上到处堆放着黑黝黝的自制土肥,鸡舍里成千只幼鸡抢食饲料…… 这是中国援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所在地,曾经的荒郊野岭。在中国农业专家到来后短短一年时间里,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该中心不仅全面完成土地开垦和农业设施整修,还已筛选出适于当地栽培的蔬菜、玉米、木薯等近40个品种,从国内引进优良蔬菜品种100多个。其中在当地选育出的多个西瓜和南瓜品种,深受布拉柴维尔农民欢迎。 “我对中国专家们的工作十分满意,”刚果(布)农业部长里戈贝尔·马本杜称赞道。他指着新培育出的木薯、西瓜、黄瓜的优良品种说,“看,西方国家说过很多要帮助我们的话,但只有中国实实在在地履行承诺。这些果实代表着中国的诚意,事实说明中国是刚果(布)可信可靠的好朋友。” 保罗是刚果(布)农业部中国援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一名项目协调员,据他介绍,最近几年来,刚果(布)推行“经济多元化”政策,十分重视农业发展,但刚果(布)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农业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刚果(布)农业的长远发展。 保罗说,刚果人对来自中国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寄予厚望,这一项目已被列为农业部重点项目,希望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培养大批本土农业技术人员,提高农业科研水平,进而推动刚果(布)政府的“新农村”计划及其他农业项目。据悉,这个唯一由科研单位承办的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将致力于通过发挥科研优势,探索中国农业援非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菲利普是肯尼亚一名软件工程师,唐娜则是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的学生。他们两人如今正肩并肩坐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间教室里,学习最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 这是中国一家通讯企业开设在东非的科技培训中心,而菲利普和唐娜正是这一中心一次联合培训活动的受益者。通过这样的高科技课程,中国企业家正在为非洲培训掌握高科技的“现代IT人”。如今,这项培训也通过肯尼亚内罗毕大学、莫伊大学和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向更多东非国家在校大学生普及。 高水平的科技人才,让数字世界与非洲大陆的距离不再遥远。菲利普说,他想通过学习,来研究如何解决边远地区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现在移动电话已经在非洲普及了,如果能用电话把出诊医生和患者结合在一起,将是医疗领域一大突破”。而唐娜则更关心一些基本的生活问题,比如如何通过网络,让农村的牧民们找到最近的取水源,或让城里人找到身边物美价廉的百货店。 “中国企业的这项培训,不光会使身在某一国某一领域的某一人群受益;长远看来,对于东非地区整体发展,也都有着积极意义,”菲利普说。 把握中国机遇 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肯尼亚、加纳、多哥、贝宁、马拉维和纳米比亚等国,“为中国人打工”已成为许多非洲人热衷的就业选择。在尼日利亚拉各斯的一家中国企业,一些员工甚至将自制的中国国旗自豪地别在衣服上。 查尔斯是马拉维金孔雀宾馆的服务员。他说,他的中国老板非常有人情味,会定期根据员工业绩和服务水平派遣非洲员工到中国学习参观。查尔斯说,他的一个同事被送去中国宾馆学习一年,自己很羡慕能有这样的机会,一定会好好工作,争取今年能够去中国。 在肯尼亚的华为公司,由于提供给当地雇员的薪酬“很有竞争力”,以至于很多员工都在帮自己的亲戚朋友打听,想再多争取几个工作机会。 对于日益发展的中非关系,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查尔斯·阿加斯认为,尽管从1955年万隆会议开始,中国便与非洲建立联系。但近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下,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合作关系才得以突飞猛进。 官方数据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非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中非贸易额从1950年的1200万美元跃升至2010年的1296亿美元,2011年更突破了16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非各类投资累计超过40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147亿美元。在非投资的中方企业已超过2000家。 阿加斯表示,如今中国人开办的中小企业在非洲迅速成长,已成为非洲经济的一部分,而相较于西方,中国对非洲的官方援助也“更具有吸引力”。目前,非洲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制定正确的战略与政策,利用中非良好的合作关系使非洲普通民众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完)(执笔记者:宋晨;参与记者:郭倩、穆东、韩冰、王敏杰、袁卿、邵海军)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