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王梦宇)近几年,家庭伦理剧在中国收视率一路走高,不少剧集的热播让人回想起早年《渴望》播出时的万人空巷。 家庭伦理剧——这种20世纪80年代起便登上中国荧屏的电视剧类型,约30年来始终试图追踪中国人对待婚姻与家庭的态度。最早时,其主题词多为“无私”与“自我牺牲”;现在,越来越多的剧情则更加注重婚姻中的爱情元素。 “在《渴望》里,我们能看到刘慧芳这一女性形象,在面对社会和家人的不理解和误会时,她会采取一种忍耐的态度,把维持婚姻关系看得很重。当时的家庭伦理剧中对爱情的表述往往是轻描淡写的。”知名编剧、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张巍说。 “当下家庭伦理剧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就往往比较丰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梁振华说,“比如《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毛豆豆的形象,就与刘慧芳有很大不同。同样面对家庭成员的误解,承受家庭的压力,但毛豆豆始终作为一个典型的现代女性而存在,并非一味强调女性的隐忍和委曲求全。她为余味做出牺牲的原因并非出于道德,而是出于爱情。” “自由的反义词是什么?是孩子。”这是近期在大陆播出的一部剧集中的台词,角色对自由的新解释,被很多网友所津津乐道。 随着中国社会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年轻人的婚姻观、爱情观与家庭观也较父辈大不相同。个体价值的逐渐彰显,在家庭伦理剧中已成为相当突出的描写内容。 张巍认为,正因为现在的人们更加以爱为中心,重视自我需求,对爱情的追寻才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伦理剧中得以表现。 甚至,“第三者”也不再像2、30年前那样,在电视剧中作为一种被全盘否定的扁平化形象出现。 电视剧《蜗居》的制片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很多朋友问过我,你们当时想把海藻写成好人还是坏人?我奇怪的是,这本来应该被拉上法律和道德审判席的角色,现在却令很多观众莫衷一是。” “不过,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社会从集体主义式的价值观表述,向个人意识觉醒的转变,以及从单一的对传统美德的颂扬走向更加宽广的道德讨论空间。”梁振华说。 张巍则认为,对爱的表达和追求无可厚非,但家庭伦理剧在创作中也应注意价值观导向,体现道德感。(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