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乔继红
虽然在国际经济治理的舞台上,“G20(二十国集团)”一词出现的频次越来越多,但有一些观察人士提出,应该更加关注与“G20”相对的“G0”一词。多方共治的另一面,或许是某种“权力真空”。《纽约时报》刊文说,“G0”或将是今年“最流行的流行语”。
美国智库欧亚集团主席伊恩·布雷默今年伊始警告说,世界面临“G0”风险。随后,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美国经济学家努里尔·鲁比尼将“G0”概念带入达沃斯论坛。这两位学者又在美国《外交》杂志上联名撰文指出,所谓“G0”,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有能力、有意愿制定并执行全球经济议程。
提出“G0”概念的学者谈到,18、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都在当时的国际舞台上“一方独大”,主导国际经济秩序。如今,美国经济依然羸弱,欧洲债务危机阴云难消,日本的政治和经济难题仍待解决。传统的西方大国缺乏足够政治共识和经济资源,以主导和推动国际经济议程。
与此同时,以巴西、中国和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不论从自身经济条件和发展阶段等方面考察,都还不具备主导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这些国家更关注自身经济发展问题。这些变化,也带来了“G7”(七国集团)这样的多边机制向更具代表性的“G20”机制的转变。
不过,布雷默和鲁比尼认为,“G20”虽然是当下大国协调经济政策的论坛,但因各国复苏步伐快慢不一,利益诉求逐渐分化,这一平台已经从行之有效的应对危机之所,转变成大国的角力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虽然各国对很多问题有基本共识,但一旦讨论超出一般原则而深入细节,就很难达成一致。他们担心,经济领域的争端协调也会像气候谈判一样陷入僵局。
对于布雷默和鲁比尼的上述观点,长期关注国际经济的美国奥本海默基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山泉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全球各国面临的问题基本一致,对经济增长、能源和环境等问题有基本共识,双边依赖性和制约也不断加大,并不存在什么权力真空。”
他谈到,美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力确实相对变小,但全球经济协调对话机制以及全球经济治理是一个自然发展的动态过程,原有经济秩序会改变,但不会出现全球经济失控的局面。
对于“G0”这个概念存在着争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缺乏多边合作,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对世界经济构成极大挑战。如果出现货币战、贸易战和资源抢夺战这样的局面,得来不易的世界经济复苏局面或将毁于一旦。(完)
本文内容由 还是那片枫叶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