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寻常“新市民”的有味生活

2012-1-18 14:03| 发布者: 还是那片枫叶| 查看: 756| 评论: 0|原作者: 还是那片枫叶

摘要: 天未放亮,挤于昆明南市区杨家地村老街一隅的“老面坊”已开门迎客。氤氲蒸汽中,站在窗口招呼顾客的女店主龙道丽的脸颊被熏得红 ...
新华社昆明1月18日电题: 寻常“新市民”的有味生活

新华社记者杨跃萍 李萌

天未放亮,挤于昆明南市区杨家地村老街一隅的“老面坊”已开门迎客。氤氲蒸汽中,站在窗口招呼顾客的女店主龙道丽的脸颊被熏得红扑扑的。

清晨四点多,龙道丽和丈夫就起床忙乎了。“不然,包子蒸不熟,赶不上一大早上班、上学的。”龙道丽快人快语。周六和周日,龙道丽可多睡一会,“六点多起床就行了”。

“老面坊”每晚八点多才关门。下午五点以前顾客不多,龙道丽和丈夫会轮流休息一会。“天天都这样忙,就盼着回家过年呢。”龙道丽边为顾客取包子边说。“孩子和老人都盼我们早点回家呢。”

龙道丽随丈夫从贵州老家到昆明打拼已有13年。她与丈夫是同一个村的,婚后夫妇俩在昆明一家包子铺打工,后来凑钱开了一家糕点店,可生意不景气,干脆转行开包子铺,一晃已有8年。

“老面坊”墙角一台老式冰箱上放着一只小闹钟和几只铅笔,一个塑料袋里装着小学数学和语文课本,都是孩子留下的。

她11岁半的女儿在昆明出生,在昆明读了四年小学,去年转学到老家县城的学校上五年级,由爷爷奶奶照顾。龙道丽小时候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她希望女儿好好读书,将来能上大学。

靠这些年卖包子攒下的钱,再贷款10多万元,前年龙道丽夫妇在老家县城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商品房,爷爷奶奶带着小孙女搬进了城里的新居。让一家人高兴的是,孩子不管在昆明还是在老家的县城上小学,都免交学费。

一家老小进了城,老家的田地也就雇人帮忙拾掇,每年收获的杂交稻倒也有一笔收入。每月,龙道丽夫妇要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汇去2000元做生活费,余下的钱先保房贷。

龙道丽说自己从来不用化妆品,因为“用好的买不起,用不好的意思不大”。但素面朝天的她气色红润,说话时不由自主会露出笑意。“日子有奔头,有啥好愁的。”

龙道丽说,“前些年会有人来店里收取管理费,现在不收了,只是有人定期来检查卫生。”“我们小本经营,卖一个包子赚不到1毛钱。政府这样做,政策真的好。”

这几天,店里生意不错。龙道丽抽空到街上,给家人买了新衣服,还置办了腌鱼、火煺、水果等年货。她和丈夫不想挤火车,打算开面包车回家。“这些东西,我们老家也有。大老远带回去,就图老人和孩子开心嘛。”

夫妇俩盘算,这次过年回家,要多呆一段时间,带父母到医院去检查身体。她和丈夫都说,“只要一家人和和美美、平平安安的,我们苦些累些,值。”

腾腾热气中,“老面坊”弥漫出诱人的香味。龙道丽一家的日子,不也一样有味吗?(完)

飞过

傲慢

番茄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华 发 新 闻 热 点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7 04: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